河套兵工厂生产的这款连发枪,被马超命名为“战争终结者”,而那些见识过其强大威力的黄埔教导团士兵们,却在私下里称它为“战场屠夫”。
马超设计的连发枪,完全借鉴了后世的加特林机枪,是由六根粗壮的枪管组成,通过手摇曲柄来控制发射子弹,每分钟发射一百二十发子弹,火力极为凶猛。
枪体重量一百一十公斤,火力覆盖范围可达两千米,需要三人共同操作,但它所爆发出来的战斗力,却可以媲美一个百人连队。
只是由于钢材质量上的局限性,第一代连发枪在操作上,也有着致命的缺点。
每发射一分钟,枪口就需要进行冷却,以防止枪管过热变形;每连续发射十分钟,就必须更换全部枪管,否则将存在炸膛的危险。
这就限制了第一代连发机枪,在战场上的持续发挥。
人民军在西征的时候,马超曾经给黄埔军校教导团,配置了三挺这样的机枪,在战斗中可谓是逆天的存在。
可无奈远离本土作战,人民军的后勤保障跟不上,无法及时提供足够的备用枪管。
因机枪在战争中无法持续战斗,反而在行军中成为了沉重的负担,让士兵们对机枪又爱又恨。
当马超完成中亚国和南越国的创建,凯旋返回河套之后,他就设计出了第二代车载连发枪。
他将枪体和枪管,进行了加重加厚处理,使其更加坚固耐用,能够承受更大的射击压力。
还在枪身上加装了冷却水槽,通过水循环的方式,解决了枪管在连续射击过程中的降温散热问题,提高了连发枪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在车载连发枪的基础上,马超凭借着跨越三百年的先知优势,又成功设计生产出了车载连发炮。
这款车载连发炮,可以发射三十毫米口径的子弹,射程更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五千米,可用来摧毁敌人的土木工事和高大坚固的城池防御,为攻坚克难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持。
当马超意识到倭寇武器犀利,人民军五大军团所装备的燧发枪炮,已经跟不上战争发展的步伐时,他当机立断,传旨给赵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