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压抑,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名来自吐蕃的求和使者身上。这名使者身着华丽的吐蕃服饰,虽满脸堆笑,但眼神中却隐隐透露出一丝难以捉摸的神色。
李亨端坐在龙椅之上,眉头紧锁,凝视着下方的使者,心中满是疑虑。吐蕃在初战失利后竟突然求和,这实在是太过蹊跷。他缓缓开口,声音威严而低沉:“吐蕃无故犯我边境,如今初战受挫便来求和,究竟是何用意?”
使者赶忙躬身行礼,恭敬地说道:“陛下,我吐蕃赞普深知此次冒犯大唐实乃不智之举。初战过后,赞普悔悟,愿与大唐重修旧好,永结和平之盟,特命小人前来求和。”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交头接耳,对吐蕃的求和动机表示怀疑。张九龄率先站出来,拱手说道:“陛下,吐蕃向来狡诈,此次求和,恐有阴谋。我大唐不可轻易相信。”
李林甫也附和道:“陛下,张大人所言极是。吐蕃狼子野心,不可不防。若贸然答应求和,恐怕会中他们的圈套。”
李亨微微点头,目光转向李泌,问道:“李爱卿,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李泌上前一步,神色镇定,从容说道:“陛下,诸位大人所言不无道理。吐蕃此次求和,确实疑点重重。然而,我们也可将计就计,假意答应求和,暗中派人调查他们的真实意图。如此一来,既能避免再次开战损耗国力,又能摸清吐蕃的底细。”
李亨沉思片刻,觉得李泌所言有理:“李爱卿此计甚妙。只是这调查之事,需谨慎安排,不可打草惊蛇。”
李泌微微一笑,说道:“陛下放心,臣已想好对策。臣可安排一批精明能干的密探,混入吐蕃使者的队伍,随他们一同返回吐蕃营地。这些密探皆是经验丰富之人,定能查清吐蕃的真实意图。”
李亨点头同意:“好,就依爱卿所言。务必尽快查明吐蕃的阴谋,不可贻误战机。”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罗浩站了出来,说道:“陛下,无论吐蕃求和是否有诈,边关的戒备都不能松懈。臣愿继续加强边关防御,以防吐蕃突袭。”
李亨看着罗浩,眼中满是赞许:“罗爱卿深明大义。边关之事,就全权交给你了。你要时刻保持警惕,不可掉以轻心。”
罗浩单膝跪地,坚定地说道:“陛下放心,臣定当死守边关,不让吐蕃有可乘之机。”
退朝后,李泌立刻着手安排密探一事。他挑选了十名身手矫健、机智过人的密探,亲自对他们进行了详细的部署。
“你们此去,务必小心谨慎。混入吐蕃营地后,要想尽办法查明他们求和的真实意图,是真的畏惧我大唐,还是另有阴谋。一旦有任何消息,立刻设法传回长安。”李泌严肃地说道。
密探们纷纷点头,表示明白任务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罗浩回到边关,立刻召集将士们,传达了朝堂上的决定。
“吐蕃虽来求和,但我们绝不能放松警惕。从现在起,加强巡逻,增加岗哨,密切关注吐蕃的一举一动。同时,加紧训练,提高自身的战斗力,以防吐蕃突袭。”罗浩大声说道。
“是!”将士们齐声回应,声音响彻边关。
几日后,吐蕃使者带着大唐假意答应求和的消息,满心欢喜地返回营地。而那十名密探,也成功混入了使者的队伍,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吐蕃营地。
吐蕃营地内,一片忙碌景象。密探们分散开来,各自寻找机会收集情报。其中一名密探,趁人不注意,悄悄溜进了吐蕃将领的营帐附近。他躲在营帐外,偷听着里面的谈话。
“哼,大唐居然答应了求和,他们肯定不知道我们的真正计划。等我们准备好,就给他们来个措手不及。”一名将领恶狠狠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