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一朝二十二年,官场之上有个奇怪的现象。
六部尚书,几乎没有变过。
只要没有犯事,没有上班暴毙,一干就是二十二年!
比如吏部尚书蹇义,这哥们是徐闻的好友之一,自从永乐元年受徐闻举荐,担任吏部尚书一职,至今还在任上。
还有户部尚书夏原吉,也干了二十二年。
工部尚书宋礼也差不多二十来年。
礼部和刑部,倒是换了一两个。
纵观历朝历代,六部尚书像永乐朝这般稳定的,着实少见。
历史上的崇祯朝,十七年时间六部尚书换了五十多个人.......
主要是朱棣不愿意折腾,政务基本交给太子朱高炽和越国公徐闻。
朱高炽巴不得下面全是自己人,六部尚书干的越久,自己的太子之位越稳当,当然不愿意换。
永乐朝的六部之中,不知多少人官职原地踏步,等白了头。
尚书没动,下面的左右侍郎就没法升迁。
再下面的各司郎中,怎么往上爬?
想升官,只能调去地方各省。
相对徐闻受封太师、辞去兵部尚书一职的震惊。
大家更关心的是旨意中的“另有任用”,那究竟将越国公任用到哪里去?
朝中诸臣有很多推断,徐闻能文能武,既是勋贵,也是皇亲国戚,能适合他的位置太多了。
一时间众说纷纭。
徐华和徐谦也少被人探口风,他们的回答一律是无可奉告。
父亲的事,他们不清楚。
虽然众人很期待,但徐闻下一步任命的消息,就如同石沉大海,再无消息。
旁人也都认为国公爷累了,想休息一段时间。
没人知道,在某个深夜,从国公府的后门驶出一个车队,朝山东而去,消失在夜色之中。
这个没人,不包括远在山东乐安州的汉王朱高煦。
汉王府在北京的明暗各条线,越国公府都是他们的重点关注对象。
不管是后门,还是侧面,正门,各个方面,十二时辰,无死角都有人盯着。
徐闻出京前往山东的消息,以最快的时间送了出去。
坐在马车中的徐闻,也收到了暗卫的回报,汉王探子出动了。
就朱高煦手下的那些暗哨,在暗卫看来,就和小孩子过家家的伪装一样,一眼就能看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