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次举办,所以奖励格外优厚。只要有兴趣,也可以尝试参与,参与者都有棉大衣。”
得知参与即有奖,且是棉大衣,大家都非常感兴趣,纷纷跃跃欲试。
夜深人静的时候,家人们已入睡。
杨小涛正坐在书房写作歌谱时,冉月秋走了进来,见此情景并未打扰,在一旁静静观看。
这首歌承载了许多情感。杨小涛选择这首歌并非随意,主要是出于内心的触动。
唱完了那段旋律后,房间里再次陷入沉默。杨小涛洗把脸,稍作休息后离开书斋,驱车前往乡下的田庄。
另一边,晓萱和秦萱决定去找妇联寻求帮助,随后李根跟着出门,并非上工,而是走向村中。
村里的人告诉李根,腿脚不便的易伯已经被安排在家休养。李根此行是要接他回家。
此外,李根也想找易伯聊聊关于晓萱的情况。毕竟,易伯曾经见证过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降生的时光。
大棚的数量将会决定草药的种植规模。
在大家忙碌于农田时,王芳骑着自行车前往工厂。她原本打算等刘文华有时间再去四合院取东西,但转念一想还是送来更好。为了让大家能早点准备,毕竟这是一首很好的歌,她希望丈夫的作品能够完美呈现。
工厂的门卫认出了王芳,在了解了情况后联系了杨磊,并安排她直接进入。办公室里,王芳把稿子递给刘文华,得知是新作后,刘文华立即召来了同事李雪丽。三个人忙到中午,直到午饭时间王芳才离开。
接下来几天,杨磊继续留在村中观察种子的情况。他在第三天开始用无人机查看各个大棚中的种子。虽然起初没有明显变化,但在第四天时,三号棚的种子显示出更活跃的能量活动。于是,他决定让无人机重点关注这些种子,以找到最合适的生长条件。随后他调整了相邻两个大棚的温度,而团队也按照他的指示不断调节草帘和取暖措施。
到了第六天,无人机反馈说四号棚的种子也有了萌芽的迹象。杨磊仔细记录下了这两个大棚的数据,认为这是最佳生长条件的体现。第七天传来更多信息:359到363号盆中的种子已经出现变化。经过核对,他发现相同条件下种植于四号棚内的种子状态良好。此时杨磊确定了一个适宜范围。
为了确保最佳效果,他又在第九天让无人机对比两个大棚里同一土壤配比下的生长速度。结果表明四号棚内的种子长得更快,说明其温度设置接近最优值。因此,所有因素都被明确了。
既然已明确,就不再浪费时间等待自然发展。那天晚上杨磊使用催熟方法促使合适条件下种子快速成长。次日清早,杨磊与学生们外出吃早餐,恰好遇到王浩从外面赶来汇报消息:“杨队长,快来看,三号和四号大棚内有草药发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