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失败的原因

大清的故事 云海瑞 2217 字 12天前

在晚清那个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时代,国家就像一艘在惊涛骇浪中摇摇欲坠的扁舟,随时都面临着被汹涌波涛吞噬的危险。而在这风起云涌的局势中,有两位被称为“维新界的跑男”的人物,他们便是康有为和梁启超。

这两位仁兄,堪称“逃跑界”的翘楚。一旦察觉到局势不妙,他们便如同脚底生风一般,迅速逃离现场,直奔海外而去。其速度之快,犹如离弦之箭,甚至可以与世界着名短跑运动员博尔特一较高下。

他们心中暗自盘算着:“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今形势危急,先跑到国外去避一避风头,等这阵风头过去之后,再回来继续我们的维新大业也不迟啊。”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踏上了逃亡之路,将身后的一切都抛诸脑后。

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谭嗣同和其他几位“戊戌六君子”。这几位勇士,在面对慈禧太后的屠刀时,竟然毫不畏惧,甚至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就这样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英勇就义。他们的气概,简直比关二爷还要豪迈几分!

要知道,当时的局势是何等的危急,慈禧太后的势力如日中天,而他们这些主张变法的人则处于绝对的劣势。然而,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们并没有选择退缩或者求饶,而是以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坚定地扞卫着自己的信念。

他们心中的那个信念,就如同燃烧的火焰一般炽热。他们深知“人生自古谁无死”,但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照亮那片黑暗的天空,去为国家的未来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为了维新变法的成功,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他们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毫无遗憾地走向那死亡的深渊。

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实在是令人钦佩不已。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勇士,什么叫做对国家和民族的无私奉献。

而光绪帝呢,这位“憋屈皇帝”,原本满心期待地想要依靠维新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重振朝纲,恢复祖宗的荣耀。然而,事与愿违,他这一翻身,不仅没有成功,反而跌入了无底的深渊,被慈禧太后软禁在了瀛台。

瀛台,本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可如今却成了光绪帝的牢笼。他被限制了自由,无法踏出这片小小的天地。每天,他只能透过那高高的窗户,望着外面的高墙大院,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怨和无奈。

那日子,过得比囚犯还要悲惨。光绪帝失去了作为皇帝的尊严和权力,连最基本的行动自由都被剥夺。他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除了读书、写字,几乎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但这一切都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朕乃一国之君,却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可叹啊!”光绪帝常常在心中哀叹。他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儿,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逃脱这残酷的现实。他对慈禧太后的专横和跋扈感到愤怒,但又无能为力。在这无尽的孤寂和苦闷中,光绪帝的身体和精神都逐渐憔悴,他的生命也在这软禁的日子里渐渐消逝。

慈禧太后,这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宫廷剧女主”,在重新掌权之后,其威风凛凛的程度,简直比武则天还要更胜一筹。

只见她端坐在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身姿挺拔,仪态万千。她的目光如炬,仿佛能够穿透人的灵魂,扫视着朝堂之上的群臣们。

而那些大臣们呢,则一个个都低着头,战战兢兢,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他们深知慈禧太后的手段和威严,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去触她的霉头。

慈禧太后心中暗自得意:“哼,这些所谓的维新派小子们,还妄图跟哀家斗?简直就是以卵击石!”她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但那笑容中却透露出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冷酷与决绝。

光绪帝再次完全沦为傀儡,如同一个被操纵的人偶一般,毫无自主可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被慈禧太后严密地监控着,仿佛他只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