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战后统计,才发现35军为什么不与104军一起配合行动,那样的话还有可能冲出去。
原因居然令人哭笑不得,居然出现在电报员电译的时候译错了,西面总指挥,写成了收容所,这让两人本就有矛盾的35军军长无法接受,死活都不同意突围。
当这个消息传到北平的时候,傅将军有些无法接受,自己的王牌军啊,居然会因为这个小小的失误,从而断送了突围的可能。
不过在周胜看来,即使他们汇合了又能怎么样,他们回不到北平了,因为他们的退路早已经被东野切断了。
以他们的实力,对上东野主力,还是在野战上,根本就不是东野主力部队的对手。
35军被消灭之后,这个消息对于华北的国军来说,不亚于八级地震,张家口守军得知消息后,直接选弃城撤退,只可惜被我军追上,消灭在了半路。
没办法,你说撤退就撤退吧,还带这么多东西,这也就算了,还跟着那么多的公务员跟家属,不被追上才怪呢。
而此时,东野主力也已经完成了对北平的包围,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被东野主力堵上了,城内的守军就是想撤退,都没有机会。
而天津方向的情况也都差不多,东野主力部队南下,一路横扫,凡是挡在路上了,全都是螳臂当车不堪一击。
到最后,天津这座大城市也被包围,城内的十几万守军严防死守,一副抵抗到底的样子,天真的认为可以挡住东野主力部队很长一段时间。
可天津卫戍司令并不知道,他引以为傲的防线与兵力部署,早就被隐蔽战线的同志们收集完毕,放在了东野司令部的桌子上,可以这么说,天津的兵力部署,东野已经了如指掌。
而此时的中原大地上,被戏称为夹生饭的淮海战役,国军称之为徐蚌会战也终于到了尾声,国军最后的精锐也在常凯申的各种微操下,全军覆没。
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这无疑是打击了华北国军的抵抗意志,毕竟就连杜将军亲自带兵,最后不也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还有什么好抵抗的。
国军这边先不说,肯定是一地哀嚎,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如此,还有许多冷眼旁观的人在心里偷笑。
明白这场战役过程的人都在笑话常凯申的微操,尤其是后面杜将军的三十万人马,明明有机会可以带回来的,空投手书,这跟戏文中的十八道金牌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