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谢氏当头,信仰气获取方法!

赶到乌桥镇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亥时。

乌桥镇比不得水灯镇繁华,街道两侧的大部分商铺都已关门歇业,只剩下几间食肆,赌坊还开着门。赌坊生意倒是挺好,食肆可就冷清了。

谢安路过乌祠的时候,赫然被乌祠的规模给惊到了。

相比六七年前的破败模样,如今的乌祠规模大了两倍不止,便是深夜时分,门头挂着的灯笼都还亮着,两侧廊灯也都点亮了。

祠堂大门口设了个巨大的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块十米高的立方石碑,相当恢弘。

按理说,乌桥镇并不算繁华富庶,建造这么大一个祠堂耗费极大。恐怕是苦了此地的乡民们。

而且,谢安感觉做一个这样的祠堂并无必要。

不过谢安好歹也是入了乌祠的人,看到如此恢弘的祠堂有自己的份,心头还是有几分宽慰的。他骑着马儿缓缓靠近广场中央的石碑。

靠着过人的目力,谢安看清了石碑上的刻字。

石碑四面都刻了字。

西面刻着祠堂的始建年份,修缮年份,以及修缮的原因,过程,当时的社会背影和用意。非常的详细。

北面刻着祠堂初修的人员,主事人,修缮的人员,主事人。

南面则刻着最近一次修缮的人员捐款数额,按照捐赠银钱从高到低排列。数额最大的是李洪明,五百两!

不愧是乌桥镇叔公级别的最大乡贤。

陈雷捐赠数额四百九十九两。

谢安算是看明白了,陈雷比李洪明有钱,但是不能逾越,便少捐一两,以示尊敬。

往后还有李府的李儒,捐款四百两。这是谢安没想到的。

后续的捐款者,三百两二百两不等。百两以上的人员达到十几位。更多的是几十两,几两的。林林总总竟然有几千人上榜。

看到最后,谢安惊骇的发现,俩个徒儿也捐款了,不多,五两银钱。

春兰竟然也捐了钱,一两。

谢安不由生出几分感触来。

为了修这么大个祠堂,可见整个乌桥镇三万乡民众志成城,勒紧裤腰带出力出钱。

或许乌桥镇不如水灯镇繁华,但是这里的乡民更加的淳朴,团结,而且也更注重祖宗传承。

要知道,不管在这世道还是在前世,修祠堂这事儿都不属于官府的工程,纯粹由本地乡民自发筹钱出力修建。

前世的时候,很多村民外出大城市打工,无论混的如何,每当村里要修祠堂的时候,他们都会主动凑钱。

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后代对祖宗的尊重,认可。

乌桥镇在这方面的氛围,就非常浓郁。

想到这里,谢安不由感到几分愧疚。

当初李洪明和陈雷力排众议,把谢氏纳入乌祠,还成为和陈氏李氏并列的大姓。

大家都勒紧裤腰带捐款,自己这个谢氏独苗……还没捐钱呢。

要不回头去补一点?

谢安慢慢的绕到石碑东侧,顿时被上面的刻字所震惊。

东面向阳,代表了乌祠的希望。上面刻的是乌祠的姓氏,以及各大姓氏的代表人物。从上往下,刻字越来越小,越上面的姓氏越大,字体也越大。

有点类似前世的视力测试表。

谢安以为排列第一行的会是陈,李,谢。

结果——

第一行只有一家:谢氏(谢安)

谢氏当头,引领乌祠百家。

第二行才是李氏(李洪明),陈氏(陈雷)。

谢安的瞳孔都放大了许多,没想到李洪明和陈雷如此有心。非但把谢氏这个外姓纳入乌祠,还让谢氏当头,引领乌祠百家。

连传承了两百多年的陈氏和李氏都放在谢氏后面。

这可是一份殊荣。

有钱都买不到。

尤其是对谢安这个老头子来说,心头就存了落叶归根的想法。此举正中下怀,谢安心头还是感动的。

刚刚还说要捐一点钱……

看来一点不够啊。

高低得四百九十九了?

对于谢安来说,这可是一笔不菲的银钱。不过谢安觉得该花……大不了再卖一颗内劲丸。

等等……

雨荷貌似也姓谢?

回头让雨荷也来捐点钱,入乌祠得了。总好过将来老了,没个落脚的地方。

谢安和雨荷都是流浪没家的人,越是如此,才越发的想要个安身魂归之处。

就在谢安愣神的时候,忽闻一个脚步声靠近,还有个熟悉的声音。

“嘿,这是乌祠碑,可不能损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