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安史之乱结束

他抱着孩子,脚步踉跄地往村子里跑去,不敢回头看,生怕这是一场转瞬即逝的美梦。

带队军官面色阴沉,狠狠剜了一眼这队叛军,语气冰冷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厉声道:“反复强调过,你们的职责仅仅是将这些人安全押送回长安。”

“除此之外,任何闲事都不许插手!”

这些俘虏皆是朝廷官员。

文人手中的笔墨仿若杀人利刃,这些官员即便沦为阶下囚,他们的影响力依旧不容小觑。

叛军本就打着“正义”的幌子起事,如今怎敢明目张胆地在这些人面前行凶作恶,毁了好不容易营造的表面形象。

叛乱,打出的旗号是“讨伐杨国忠”。

杨国忠在朝中独揽大权,行事专横腐败,朝堂上下被搅得乌烟瘴气,民间百姓亦是怨声载道。

安禄山正是瞅准了这一点,以“清君侧”之名骗取了部分人的支持,让不少不明真相的士兵和民众误以为他的叛乱之举是在为民除害。

再者,安禄山身为粟特族人,在边疆地区大肆煽动胡汉对立情绪,蛊惑边疆将士,让他们纷纷站到自己这边,壮大叛乱的势力。

底层士兵只知讨伐奸相,哪知高层政治斗争。

要是没看管好文人,让其从中蛊惑,军心会大乱!

.....

杜甫在漫漫征途之中,目睹了太多的生死离别,见证了民生的艰难困苦。

在铺天盖地的灾难面前,他忠实的将眼前所见的一切如实记录。

没有虚构、没有矫饰,也没有煽情。

纪由欣赏杜甫,恰恰就因为他是“天地一沙鸥”。

士族阶层往往高高在上,很难对底层百姓产生共情。

可杜甫偏偏是个标准的士族,其出身门第之高,甚至远超王维。

即便如此,他却能为天下苍生振臂高呼,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般悲愤的不平之声。

当自家的茅屋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时,他心怀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渴望天下所有贫寒之士都能有一处安身之所。

杜甫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

他经历了彻底的失去,也完成了彻底的重建。

在他的诗歌里,处处流露着对世间万物的仁爱,声声呼唤着清明的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