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在自然科学当中,有一定的自然规律,比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一年四季轮回交替,这些规律你可以在理论上进行怀疑,比如最有名的就是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的苏格兰不可知论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的疑问;‘你怎么知道太阳明天会照常升起’?他提出这个疑问虽然乍一看很无理,但是,人的思想是无边无沿的,他也不是凭空乱说的,他是依据‘射手’假说和‘农场主与火鸡’理论来提出的。

这两个理论来自于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他是这么说的:“在科学边界的学者们进行讨论时,常用到一个缩写词:SF,它不是指科幻,而是上面那两个词的缩写。这源自两个假说,都涉及到宇宙规律的本质”。

“射手”假说:有一名神枪手,在一个靶子上每隔十厘米打一个洞。设想这个靶子的平面上生活着一种二维智能生物,它们中的科学家在对自己的宇宙进行观察后,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律:‘宇宙每隔十厘米,必然会有一个洞’。它们把这个神枪手一时兴起的随意行为,看成了自己宇宙中的铁律。

“农场主假说”则有一层令人不安的恐怖色彩:一个农场里有一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中午十一点来给它们喂食。火鸡中的一名科学家观察这个现象,一直观察了近一年都没有例外,于是它也发现了自己宇宙中的伟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点,就有食物降临’。它在感恩节早晨向火鸡们公布了这个定律,但这天上午十一点食物没有降临,农场主进来把它们都捉去杀了。

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目前所看做铁一般不变的规律,像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一年四季轮回交替,也许就像是一个射手或者火鸡得出来的规律一样,谁能保证这是不是比我们更加高等的生物制造出来的假象?所以休谟才据此提出了自己的疑虑。

我们今天不是要探讨理论上的无边无沿,我们先达成一项共识,就是我们先把这个自然规律就当成是铁律,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讨论下面的事情。

那自然科学有这样的铁律对吧,那在现实中做实验的时候,就相当于你有了一个不变的参照物,那就是类似于‘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一年四季轮回交替’一样的自然规律,这是没有问题的。比如你做一个自然实验,验证是不是由A就能得到B,因为你是自然实验,依据的是自然规律,那我们可以说是由A到达B,或者说,B是由A产生的,这样没什么问题。

作用于自然现象的法则与任何人类的想法都是相独立的一尽管这些法则的公式和选择使用的范畴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所在领域的主流思想所决定的。对于一个评判标准的可行性,要确定科学假说的有效性是否可以根据科学方法评判。

但是,这只限于在自然科学中,在经济学或者说行为学上并不能这么说。

为什么呢?

这就是金融大鄂索罗斯在他的《金融炼金术》里提出来的‘反身性’理论。

因为在经济学和行为学中,活动的主体是人,一旦任何活动有人的参与,那就不是简单的从A到B了,那就是从A到人再到B了,可是,人的思维不像‘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一年四季轮回交替’这样是铁律,而是不断变化的,这样的话,A到B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复杂了。

也就是说,在现实当中,市场参与者的思维与市场之间相互联系与影响,彼此无法独立,参与者的认知与市场永远处于变化过程之中。参与者的偏向以及认知的不完备性造成均衡点遥不可及,而趋势也只是不断地朝着目标移动参与者的思维直接影响市场情景,往往会造成市场诸多的不确定性。

反身性的概念其实很简单:在任何包含有思维参与者的情景中,参与者的思想和现实情况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思考者试图去了解真实的情况,另一方面他们试图获得一个他们想象中的结果。

这两种过程起到的作用相反:在求知的过程中现实是已知量,然而在参与的过程中,参与者的思想成为了已知量。在提出哪些是已知的而哪些是未知的时候,这两种作用会相互干涉。

我们可以把反身性想象成参与者的思想和参与者所参与的情景间的反馈循环,反身性导致参与者对于现实的理解是不完美的,同时参与者的行为也会产生他们无法预知的后果。但这种求知过程与参与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求知过程与参与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并不简单,而对于它可能带来的结果也还没有明确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