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会计有一股以前读书人的风骨,端起茶缸喝了一口,继续说:“所以你们的这个粮食份额也要到下个月才会有。不过考虑到你们刚到这边,都没有带粮食。你们可以先预支下个月的粮食份额。”
徐会计仔仔细细的把知青的粮食政策介绍了清楚。还介绍了一些其他问题,比如粮食不够的时候,可以预支工分,到时到他这里登记下,就可以去预支粮食,当然这是有度的,是按照你每天赚取的工分计算,能够承担的。
初看可能会觉得每月女知青有33斤粮食,会觉得挺多的。但是这个年代的人普遍缺油水,加上重体力劳作,食量比现代人大很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个粮食份额,大概也是经过计算的,在这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什么都要紧着来。
省一些,还是能够维持日常生活的。
唐瑜听到每个月有33斤粮食补贴,瞬间开心了。印象中,原身在城里的粮食定量才28斤。原身虽然不能说是被磋磨长大的,但每天也是需要干活的。到时每天再轻轻松松赚个七八个工分,那还不爽歪歪了。怪不得以前看年代小说,都说很多知青还能往城里寄粮食。农村生活不也挺简单的吗。
几人谢过徐会计细心介绍,又各自登记预支了下个月的粮食,又跟着村长去粮食仓库取了粮食。
唐瑜细粮大米和白面各要了一半,粗粮则是玉米面高粱面小米和番薯各种都要了一些。品种没有后世的粗粮种类多。想想自己以前减肥的时候,杂粮饭吃的也不少,现在当主食吃这些应该也没什么问题的。
但当她真实看到七十年代的粮食后,她还是有些傻眼的。
细粮大米里夹杂着一些没有被筛出去的稻壳,白面也没有后世的白,应该是没有被筛出去的稻壳直接碾成了米糠,玉米面高粱面和小米也是有差不多的情况,特别粗糙,这不是村里刁难知青,特意给知青的粮食里掺杂质,给劣质粮食,而是这个时代的粮食处理技术没有达到后世标准。
后世的米糠只能喂猪,而这个缺衣少食的时代,很多人还会在粮食里特意加入米糠,这大米白面里夹杂的一些稻壳米糠根本不算什么。
张爱华选择的粮食配比和唐瑜的差不多。刘兴国则是在之前登记粮食时就询问了徐会计,把细粮换成粗粮,是以什么比例兑换。得到的答案是与城市一样的1:2,就全要了粗粮。
在这个粮食短缺的时代,这是很多人都会做的选择,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留个一两斤大米。大米算是这个时代非常有营养的粮食,在头疼脑热的时候,熬一锅大米粥,就算是补营养了。
唐瑜其实是想要阻止刘兴国的,让他和自己换粗粮,但考虑到,初来乍到,也不知道接下去会是什么状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没有开口。
张爱华也考虑过与刘兴国换细粮,但她担心的是,这个时代最怕的就是被打上享受主义,如果今天在这里给村长留下了自己吃不惯粗粮的印象,怕以后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