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追击阿鲁台(上)

赵辉无奈,只好退而求次,建议借此机会,在大宁卫废城驻屯,调集物资,准备恢复大宁卫故地。

原来,在朱棣靖难前,这里本是宁王的封地,有精兵八万人,然后朱老四起兵后,把宁王的兵给裹挟走了。特别是兀良哈三卫的精锐骑兵,更是成为了朱棣造反的一大臂助。

朱棣造反成功后,便把宁王朱权迁往南昌安置。朱棣为了防止边陲的藩王有样学样再来一场靖难,便把大宁都司的兵全都撤往关内,原来的大宁卫城便荒废了。

内撤固然消除了藩王拥兵造反的可能,可大明的边界线也大踏步的后退到了北平附近。

后来明代中晚期长城一被破,京师就要告警就是这个原因,高情商叫天子守国门,低情商就是战略纵深太浅了,家门一开就是国境线,这特么谁能守得住?

将来要攻略草原,恢复大宁卫、河套等洪武故地是必须的步骤,这样就可以把明军的防御线往前推数百里,京师就不用受北方草原的威胁了。

这厢张辅与朱勇领命后,迅速从各部挑选出两万精锐,这些精锐多经历过永乐时期北征,就算没杀过敌,那也是见识过的。两万步骑皆配马,还配备了两千支火绳枪、三十门二将军、三将军炮,以及随军带了四十天的粮草。

张辅、朱勇率军出大宁卫。明军除了马队外,还有专门的随军车队,用来装载火炮、粮草、弹药。

"报!前方五十里发现鞑靼游骑!"探马飞驰来报。

张辅立即下令:"朱将军率五千精骑为前锋,我领主力随后接应。切记,不可恋战!"

朱勇领命而去。半日后,前锋部队在阴凉河西岸遭遇阿鲁台部千余骑兵。明军火铳齐发,鞑靼骑兵溃退,遗弃牛羊数千。

“追!”朱勇意气风发,“阿鲁台必在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