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迢迢千里名医
京师大医院很快网罗了几十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良医,有来自苏州的吴门医派、浙江的本草学派和针灸学派等,汇聚了从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等各科的大夫,其技术实力堪称另一个太医院。
钦谦将这些人中的内外科圣手和太医院的太医们聚集在一起进行会诊,本以为人多力量大,能够探讨出治疗皇帝胸痹的有效方法。
哪知道反而起了反作用,就好比是往油锅里倒水——两帮人都炸了。
太医们觉得这帮子民间来的土包子,哪里懂得给贵人们看病,一帮子走街串巷的铃医罢了。
铃医就是拿着个铃铛摇啊摇的、在乡间到处行走给老百姓看病的游方郎中,可谓是大夫中最底层、最卑微的角色,其中不乏一些坑蒙拐骗的人物,给大夫们抹了许多黑。
民间来的大夫一听太医们骂他们是铃医,都气炸了。便骂太医们尸位素餐,不晓得治疾病于未病,或是趁皇帝的胸痹起于微末之时,就给治好他。现在胸痹严重了,就更加摆烂了,给皇帝开的方子四平八稳的,哪里是能治得好病的良药。
两帮大夫差点捋袖子打起来,钦谦好不容易将两帮人劝住。
便放弃让他们一起交流,索性让民间来的大夫合议后开一张方子出来,然后交给太医院会商后,再行定夺。
太医院这帮子人,当官是主业,当医生只是副业,对于民间大夫的方子当然横挑鼻子竖挑眼,以各种理由将其否定。
钦谦虽然是院判,但也没有资格一票否定同僚们集体的决定。
兜兜转转,折腾了十来天,朱瞻基的治疗方案仍然是那老一套,方子也没有大改,病情也没有好转。
赵辉脑袋都大了,果然太医院那帮子人干啥啥不行,拆台第一名。他揣测钦谦这家伙,估计也是有着自己的小九九,不愿意推荐民间大夫的方子上去。
没办法,赵辉打算越过太医院,自己举荐民间大夫上去。
正巧,甘肃总兵刘广致书赵辉,说自己在甘肃镇军中有一位良医,真可谓是各种疑难杂症,药到病除,鲜有治不好的病症。不过此人年纪大了,已经七十有三,刘广正派人用马车将这老军医送来京师。
估计刘广也嚼出味来了,本该赵辉领兵出兵援甘肃的,忽然换成了朱勇,紧接着赵辉就开始全国招募良医,动静太大自然会有流言,有传言说是皇上病了。刘广不愿意猜到底是赵辉病了还是皇帝病了,反正把自己这边的名医送上去,治好了自己有一份举荐之功,就算没用上自己的心意也到了。
甘肃镇的良医名叫刘纯,又是个至正二十三年生的人。祖籍是南直隶吴陵(泰州)人,后来随着洪武赶散迁到了甘肃去,成为了一名军医。他是医学世家,父亲刘叔渊受业于名医朱丹溪。朱丹溪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是元代最着名的医学家,人们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
这位老军医赶了几千里路,颠得老骨头都快散了。不过这家伙还是敬业的,到了赵辉府上,就直接问赵辉道:“谁有病?你有什么病?”
赵辉差点没厥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