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阿婉(三)

第202章 阿婉(三)

兄妹俩又说了会话、商玉婉谈及永安宫还有事便先告辞了;

目送商玉婉走出勤政殿,小小的身躯上覆盖着威仪的长公主服制;

那是大昭乃至前朝都算在一起,也没有的辅政长公主尊崇;

年仅十岁芳华尽显、行坐间都是上位者的从容不迫;

许是感受到兄长视线,走到大门口时商玉婉回身一笑。

商卿越点点头示意,随即转过头笑着看贴身内监:

“ 原本朕还在想,周公瑾也算是难得的雄才,为何会说出那等悲怆之言 ”

“ 而今同等境地、朕也不得不说一句 —— 既生瑜、何生亮啊 ~ ~ ~ ”

福安连忙躬身接话:

“ 哎呦陛下这是哪儿的话?公瑾和孔明又不是亲缘所在,可公主是您的亲妹妹呀 ”

“ 公主自小聪慧过人、做什么事也都下手干净,有这样的辅政公主是陛下您的福气啊 ”

商卿越似是陷入自己的世界,良久后轻声呢喃:

“ 是啊 ~ ~ 是妹妹 ~ ~ ~ 万幸 ······· 是妹妹 ”

福安瞧着他的样子,叹气接话:

“ 陛下、先皇遗训仍在,陛下莫要犯糊涂才是,更何况您不是一早就查明了柔妃娘娘在江南的事?”

“ 奴才说句您不爱听的,您这事儿确实做错了呀 ~ ~ ~ 此等心机深沉的女子,手上还沾了人命官司在,如何配得起帝王盛宠啊 ”

“ 您可别像先前的周皇一般、冲冠一怒为红颜、朝上连杀百名臣子,无数百姓活埋送进万人冢,只因为他的贵妃喜欢 ”

“ 唉 ~ ~ 奴才说句公道话,皇后娘娘那天也没说什么重话呀,柔妃娘娘这样的家世出身,确实不应该送上高位 ”

“ 安贵妃娘娘每日不落的汤羹,可是三天没送了呀,贵妃娘娘不高兴了、那可就是整个汝阳赵氏不高兴啊 ”

“ 孟老门生遍布天下,这时候一直没表态就是给陛下处理的时间呐 ”

------

商卿越静静听着、良久轻笑一声:

“ 朕该叫阿婉多来两趟,瞧瞧你现在跟阿婉学的也聪明了几分 ”

福安心下大骇:

“ 哎呀我的好陛下呦 ~ ~ ~ 长公主一个月能来一回就不错了,奴才哪儿能学到什么东西啊?”

“ 倒是从小跟着陛下长大,那群老泼皮都说奴才像陛下呢,奴才还高兴的不得了 ”

“ 这老话儿说得好、有什么主子自然就有什么奴才,您夸奴才聪明也就是夸您自个儿聪明了 ”

商卿越好笑摇摇头:

“ 成了,别贫嘴了,阿婉既然罚了桃儿抄女德女戒,那就叫她抄完了再出门吧 ”

“ 着人为孟晟郧和栗夏安拟旨赐婚,婚期请奉天殿监正司为二人择选良道吉日 ”

“ 你去开库房、挑些好的东西让福明带着赐婚圣旨,一并送去孟、栗两家 ”

“ 任家那女儿 ······ 啊任琅华,拟旨赐封嘉善乡君,赐食邑 ······ 食邑三百石吧 ”

“ 襄阳侯确实戎马一生,为了父皇和朕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追封护国侯吧 ”

“ 再去库房选些皇后素来喜欢的东西,一会儿你跟朕去凤藻宫 ”

福安一喜,连忙跪地叩首:

“ 奴才遵旨!陛下仁德福佑万民呐!”

商卿越顿了顿:

“ 等等,朕记得栗太师的独子栗绛允,月前从老家回京了?”

福安想了想、点头接话:

“ 正是呢陛下、栗家小公子身子极差,先前一直在丰都老家养病,今年好像十二了吧 ”

商卿越点点头:

“ 那就一并去栗家说一声,叫栗绛允入上林苑、跟着皇子和世家公子一道学习吧 ”

福安领旨告退。

——————————————————

半个时辰后 ——

商玉婉回到了永安宫,刚走到门口、就见一男子领着一个小姑娘站在门口候着;

男子身形欣长面若冠玉,一双狭长丹凤眼正瞧着不远处的商玉婉,身着上林苑教书先生的青色云纹素褂;

毫无疑问他就是当朝最年轻的状元郎、也是最年轻的授课先生 —— 明庆;

身旁则是刚才落选的幼妹 —— 明羽珠。

商玉婉娥眉微蹙,不明白这兄妹俩站在这有什么意图;

明庆快步上前,拉着幼妹齐齐福礼:

“ 微臣明庆叩见长公主殿下!”

“ 臣女明羽珠、拜见长公主殿下!”

商玉婉蹙眉:

“ 明老师身为礼法先生,当知男女七岁不同席的道理 ”

“ 本宫是未出阁之女,后宫亦不允许外男踏足,即便你是上林苑先生,也应该注意男女大防才是 ”

随后冷冷扫了守门宫人几眼:

“ 你们几个一会儿去内府司报备吧,本宫殿内不养无用之人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几个人立马跪地求饶:

“ 长公主恕罪啊!是明先生说有要事寻长公主,奴婢们才叫他们在此地等候的啊!”

明庆也急急出声:

“ 长公主恕罪,都是微臣过失,还请公主不要牵连无辜之人,实在是微臣有事想同公主说起,这才坏了规矩 ”

------

商玉婉冷笑:

“ 无辜?拿着本宫的月俸为别人办事,这奴才是明先生养的不成?”

“ 本宫身为长公主,超一品皇家公主,面见本宫需焚香沐浴三日,给皇兄递拜帖、皇兄同意后在放到本宫这儿,本宫决定见你你才能来 ”

“ 明老师是教礼法的,今日你已经犯了两次错处了,身为上林苑先生知法犯法、如何能教导皇子皇女?”

明庆正要开口,永安宫内走出一个小小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