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这还不阴?

他在其中一个圆圈里写下了物字另外一个圆圈里写下了理字:“这两个圈代表两个范围。”

“一个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一个范围,比如说核物理的一些粒子或者什么的,具体我也不太懂,”

“另外一个是描述这个物体的东西,就是顾神写的那些推演逻辑。”

接着,他在这两个圆圈之间的通道里,画了一个显眼的叉号:“但是这两个范围,并不能直接划等号的。”

“顾神的推演逻辑,和我在学校学的物理化学那些不一样,我学的物理是非常直白的把一个现象,用物理理论或者公式描述了出来,”

“比如说在距离地面h高度的一个小球,物理学可能直接就能描述出来他的高度h,以及在高度h处的重力加速度,以及空气阻力,甚至可以直接计算出落到地面上的时间,”

“也就是说在那一个时刻的小球,按照现在的物理体系,是可以直接直观的把他的参数都标注出来的。”

“事实上,顾神的推演逻辑,也是这个目的,只不过他的描述,并不是直接相等的。”

“我想想该怎么描述那种感觉。”

袁涛挠了挠头,有种话到嘴边却不知道该怎么说出来的纠结。

就像是面对一种全新的物理学架构的时候,现有的语言体系无论任何词汇都很难描述出来那种给人诡异的感觉。

纠结了半晌,看着时间一点一点流逝,他也不敢再多拖延。

“就是之前的物理体系,我感觉就像是动态的,是对一个过程量的描述,就拿我目前学到的知识,不管是小球也好,滑块也好,无论是什么题目还是什么思考,几乎都是用尽各种办法去理解他的运动。不管是电磁学、运动学还是热学、光学、力学,基本上无一例外。”

“而顾神的那个推演逻辑,给我的感觉,他描述的是一个状态,这个状态不是动态的,”

“当然也不是静止,毕竟昨天推演最后那个补充函数也是一个动态的周期函数,”

“我的意思是,那个逻辑最后描述的只是物体的末端状态。”

“所以说从一个物体,到最后的状态,是不能直接画等号的。”

“中间一定会有一个桥梁,”

“我说了,最开始看这个测量半衰期的推演过程的时候,我在思考,他是不是最终状态的一个变量参数,后来发现不是。”

“后来又在思考,那会不会是这个物体本身的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