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惩贪锄奸

尹壮图一路奔波,到各地巡视。每到一处,地方官员都笑脸相迎,账目也做得滴水不漏。尹壮图疑惑地问一位地方官员:“听闻百姓对议罪银制度怨声载道,你们在此地,难道就没有察觉到?”

地方官员恭敬地回答:“大人,并无此事。我等一直奉公守法,按照制度办事,百姓安居乐业,何来怨言?”

尹壮图心中明白,这其中必有蹊跷,但却找不到证据。他继续查访,却处处碰壁,一无所获。

最终,尹壮图因找不到证据,被以“胡乱污蔑督抚”的罪名下狱。乾隆皇帝念其一片忠心,最终赦免了他,只将其免职。尹壮图查无实证,被乾隆以“谤讪”罪革职。他仰天长叹,满心无奈。

此事过后,朝堂之上虽然无人谈及此事,但私下里,官员们却对此事议论纷纷。有人为尹壮图鸣不平,认为他是敢于直言的忠臣;也有人附和和珅,认为尹壮图自不量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后,官场愈发混乱。官员们为了弥补议罪银的损失,疯狂搜刮百姓,民间怨声载道。而和珅则在这权钱交易中赚得盆满钵满,他家的财富堆积如山。

然而在浙江,浙江巡抚福嵩却因贪污被揭露。他曾向盐道柴桢婪索金银及派办物件不发价银等,涉及金额巨大。而他,却没能借议罪银制度逃脱罪责,被朝中以王杰、钱沣、朱珪为首的清流派官员弹劾。

这日,刘墉、王杰、钱沣、朱珪等人来到养心殿求见乾隆,一心要弹劾福嵩。

刘墉等人跪在乾隆面前,匍匐在地。刘墉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臣等今日求见,事关重大。浙江巡抚福嵩,贪腐成性,向盐道柴桢婪索金银,派办物件还不发价银,数额巨大,严重败坏官场风气,辜负陛下圣恩。”

王杰义愤填膺,向前爬了几步奏道:“陛下,福嵩此等行径,实乃国法难容。盐道关乎民生,他竟借此大肆敛财,百姓怨声载道,若不惩处,何以服众?何以彰显我朝律法威严?”

钱沣激动地向前一步说道:“陛下,臣暗中查访,掌握诸多证据,福嵩罪行累累。议罪银制度本是为警醒官员,他却妄图借此蒙混过关,绝不能让他得逞,否则此风一旦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朱珪显得十分沉稳进言道:“陛下,福嵩身居要职,不思报效朝廷,却中饱私囊。如今吏治清明乃社稷之根基,严惩福嵩,可正官场风气,警示百官,望陛下明察。”

乾隆脸色阴沉,沉思片刻问道:“竟有此事?尔等所奏可属实?”

刘墉抬起头,坚定地看着乾隆奏道:“陛下,臣等所言句句属实,证据确凿,恳请陛下彻查严惩,以正国法。”

王杰紧跟着刘墉起身拱手说道:“陛下,臣等愿以项上人头担保,所奏皆为实情,绝无半点虚假。”

钱沣磕头复奏说道:“请陛下应该即刻派人查证,莫让此等贪官逍遥法外呀,陛下。”

朱珪也磕头复奏道:“还望陛下当机立断。此事应该早做定夺,以安民心,振朝纲。”

乾隆用复杂的眼神看着大家问道:“难道用议罪银,也顶替不了福嵩之罪了?”

这几位异口同声坚定地说道:“福嵩罪大恶极,岂是议罪银能抵得了的?议罪银绝不能用在福嵩这等巨贪的蛀虫身上呀,陛下!”

乾隆听了这几位的话后,心想“若不严惩福嵩,恐怕难平清流派官员的心绪”,于是下令道:“福嵩身为朝廷命官,竟敢如此贪污腐败,实在是罪大恶极,下旨着即处死,以儆效尤!”

和珅得知消息后,原本想替福嵩说话。可他看到这么多清流派官员一心要往死里弹劾福嵩,心里就有些发怵。当他知道刘墉也是弹劾福嵩之中的一员之后,便打消了替福嵩说话的想法。因为他知道刘墉的手段,他害怕刘墉把他也牵连进去,让他身败名裂,他只好罢手。

这一系列的事件,让大清的朝堂更加风云变幻,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实则暗流涌动,未来的大清,又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