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议员顾名思义,就对国家、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比如由永明学会审批通过的,拥有生祠的人可以担任功勋议员。”
“此外,在战争中立下不世功勋的将帅也可以担任功勋议员。”
“这类人也有权立生祠,但需要由国会审批。”
“下议院就由各城镇委员会的议员组成即可。”
“此外还应该有一个总揽大权的人,可以叫执政、总理,或者首相。”
说到这里,他停下来,仿佛是在斟酌什么,片刻之后,继续道,
“姑且就叫总理吧,由上议院选举产生,任期5年。”
“总理有权组建内阁,协助自己管理国家政务。”
“内阁成员可由总理从上下两院挑选合适的人出任。”
“战争时期,总理有权组建战时内阁。
“战时内阁独揽大权,能集中全力,高效调动国家资源进行战争。”
“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解散或保留战时内阁。”
“但战时内阁不应长期存在,应根据战后形势的缓和情况逐渐转变回常规政府。”
“颜叔以为如此安排可否?”
颜思齐用询问的目光逐一看向董事会的其他成员。
“战时内阁!”廉司南眼神明亮地看着李国助,“这个主意是你想出来的?”
不怪他会有此一问,因为战时内阁是英国到18世纪才开始进行的尝试。
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一些战争期间,英国面临对外战争等紧急情况时,
政府会临时召集部分核心大臣组成专门的小组,集中精力应对战争相关事务,
比如协调军事战略、保障物资供应等。
不过当时还未形成规范、固定化的战时内阁制度,
只是在特殊战争阶段的一种临时性举措,但其基本思路已经显现,
即通过组建精简高效的决策团体来处理战时紧急情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传统的内阁运作模式在应对战争的高效决策、资源快速调配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战争复杂局势,1916年12月,大卫?劳合?乔治出任英国首相后,正式组建了战时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