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接上回)
子初说道:“大王,有一路使者,他们杀错了,这说明我们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等着援兵来救我们还有希望。”
楚王惊讶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本王怎么没有听明白?先生刚才不是说了吗,天上王杀了六路两拨十二个使者,这也是先生亲眼所见,怎么现在又说天上王杀错了?”
子初说道:“大王,您不着急,听微臣具体给您讲。您总共派出了两拨六路,总共十二名使者去求援,是吧?”
楚王点点头,说道:“正是,本王令卫队长亲自挑选的,都是对本王忠心耿耿的亲兵。”
子初说道:“其中五路使者,微臣对他们不熟悉,可唯独是第一拨派往太子处的那个传令使者,微臣是认识的。当时微臣还单独见过他,特意托他带一封信给太子,彼此还有过交谈,所以微臣对他还是比较熟悉的。”
楚王一听,就泄气了,有些埋怨地说道:“唉,先生,可那人再熟悉,也被天上王砍了头,于事无补啊。”
子初说道:“大王,微臣还没有说完,关键点就在这里。在城头上,我仔细观察了那十二名被斩杀的传令使者,却发现其中并没有微臣所认识的那位传令兵。由此可以断定,那个所谓的传令使者其实是被冒名顶替的。而真正的使者一定还没有死,不但没有被抓,相反已经成功冲出了重围,或许此刻正在随太子起兵回援的路上。”
说到这里,子初的眼中闪着一丝希望的光芒,他接着鼓励楚王道:“所以大王啊,您千万不要过于悲观。想当年,比这艰难百倍的情况,大王都经历过,现在和当时相比,事情远没有到最坏的程度。”
楚王听了,脸上的神色稍稍缓和了一些,说道: “先生是说,至少太子那边应该还有希望?”
子初听了,点点头。但楚王脸上的喜悦很快又消失了,又露出了担忧之色。他长叹一声,说道:“唉,可是,本王曾经那样对待他和他的母亲,不知道他们心中对本王是否怀有怨恨?即使传令使者到了他那里,向他传达了本王的诏令,他们会不会因为怨恨而拒绝出兵来救呢?”
子初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地说道:“大王,您尽可放心。微臣是太子的老师,对他非常了解。太子为人聪慧、敦厚,对大王您更是心怀孝顺,始终铭记着您的养育之恩。微臣断定,他听到京城被围困的消息时,一定非常着急,恨不得马上就到。”
“至于王后娘娘那里,”子初继续说道,“微臣想,大王您应该是了解其为人。当年,王后娘娘多次陪伴大王您南征北战,东出西进,您们一起共同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王后娘娘对大王的忠心可谓是天下人尽知。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和艰难险阻,王后娘娘始终把大王的安危放在心里头,宁可自己冒险,也要保证大王的绝对安全。”
楚王说道:“是啊,先生所说极是,本王记得有一次在行军打仗时,突遇敌人的袭击。当时王后坚持让本王带着精锐部队先走,自己只带少部分人冲上去,去引开敌人。幸好那天突然刮起了风暴,敌人乱了方寸,王后才得以脱险。本王至今回忆起来,依然感到后怕。”
子初说道:“大王所说极是,这是王后娘娘自己对大王。另外,王后娘娘平日里对太子也是谆谆告诫,叮嘱太子做为儿子,要对父王孝顺,做为臣子,要对君王忠诚。”
“因此,”子初总结道,“微臣相信,当王后娘娘和太子得知这里的消息后,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立即调集兵马前来勤王救驾。微臣敢以自己的性命担保,他们绝不会置大王和楚国的安危于不顾。”
楚王脸上再次露出期许之色,说道:“要是一切如先生所说就好啦,本王就可真地无忧了。可是……可是……”
楚王说到这里,欲言又止。子初连忙追问道:“大王,您还在担心什么?”
楚王叹了口气,说道:“先生,本王忧虑的是,太子所在的边境军营,人马本来就不多,即使太子带兵前来,也不可能全部带来,不仅人数少,而且就他一支孤军,恐怕也是杯水车薪,如何能打得过北方四王?关于北方四王,本王和他们打过不止一次交道,他们彪悍异常,诡计多端,本王担心太子初出茅庐,又如何是他们的对手?又如何能解这京城之围啊?”
子初闻言,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道:“大王,微臣认为,您大可不必为此忧虑。”
楚王闻言一怔,疑惑地问道:“哦,先生为何如此说?”
子初解释道:“大王您想,太子虽然初出茅庐,但他身边有王后娘娘。太子即使有想不到的地方,王后娘娘必定会提醒,有王后娘娘为太子筹谋划策,大王您且放宽心。我们再等等看,说不定很快就会有好消息传来。”
楚王听罢,叹了一口气,说道:“唉,先生,话是那么说,本王也知道你是在宽慰我,可太子毕竟还是太年轻了。要是王后不把眼睛弄瞎就好了,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她必定会亲自带兵前来勤王救驾。以前,本王之所以每次出征都带着她,就是因为本王在心里觉得,只要有王后在,本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唉,如今想想,都是那只凤凰惹的祸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