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接上回)
太子感激地看着子初,不无感慨地说道:“先生,弟子能有今日进步,都有赖于先生之功啊。回想起往昔,我曾有幸跟随先生您研读兵书战策,您所传授的学问,弟子至今仍铭记于心。”
“您曾教导我,想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必需遵循天时,即把握战争的时机。必需感知地利,即利用地形地势之便。还必需注重人和,即确保全军将士内部团结一心。”
“我一直将您的教诲铭记于心,以前没有机会去实践,只是最近到了边境后,才有了机会真正去实践中,在努力践行中,感悟特别深,自我感觉进步也特别大。今日此番布局,没有什么特别新意,不过是遵循了先生您所传授的为将者之道。”
子初欣慰地点点头,说道:“老夫也回想起以前教太子爷读书的时光。不过老夫那时并没有想到,太子爷有朝一日会亲自领兵打仗。那时,老夫只是希望你略懂一些兵书战法就足矣,以便在将来你能够很好地驾驭和指挥你手下的将军们。”
“然而,时势造英雄,我们的太子爷已经成长了许多,也成熟了许多。虽然经历了不少磨难,但也正是这些磨难,铸就了你今日的坚韧与智慧。
小队长说道: “连王后娘娘也夸我们太子爷呢,说太子爷在经历了诸多风雨之后,愈发显得沉稳老练。这次太子爷领兵出征,从上到下,没有不服太子爷的。”
子初说道:“嗯,老夫也已经看出来了,而且老夫为此也深感欣慰。不过,太子爷,老夫还有几句话要叮嘱你,不置可否?”
太子忙拱手行礼,说道:“看先生说哪里话?我永远是您的弟子,您永远是我的先生。先生有话尽管说来,弟子恭听先生教导。”
子初说道:“太子的路只是开始,路漫漫其修远,老夫望太子好自未知,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自满。”
太子说道:“是,弟子谨遵先生教诲。”
子初说道:“只要你保持目前的状态,加上保持谦虚谨慎,你定将成大器,楚国定也将在你的手里得以复兴。不仅王后娘娘和老夫盼着那一天,楚国百姓可也都盼着那一天呢,你肩头的责任不轻啊。”
太子说道:“多谢先生提醒,弟子一定将先生教诲谨记心中。”
话音刚落,大帐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吵闹之声,打断了众人的谈话。太子眉头微皱,正要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士兵急匆匆地闯入大帐,单膝跪地禀报道:“报太子,前方哨卡发现有敌军出没。”
太子闻言,脸上露出惊讶之色,连忙问道:“敌军来了多少人?”
那士兵回答道:“回太子爷的话,夜色太黑,看得不太清楚,但感觉人数不太多。他们似乎是在追赶着什么人,特来向太子禀报,并请示下一步行动。”
太子想了想,说道:“再探,告诉前方哨卡,切不可轻举妄动。”
那名士兵应声就要去,忽然又听太子说道:“且慢。”
然后太子回头对子初先生说道:“先生,您在这稍坐,我去前面看看就来。”
子初说道:“要不,老夫随你一起去?”
这时一旁的小队长忙接话说道:“先生,太子爷,你们还有大事要商量,这些小事,交给小的去处理吧。等探明虚实,小的就即刻回来向太子爷禀报。”
太子听罢,点点头,说道:“也好,我和先生再琢磨一下,你即刻带人去前面哨卡查看情况。记住,若情况不明,切不可出战,只需要多设置疑兵,虚张声势吓走对方即可。敌人退走后,切勿去追,以免中了敌人陷阱。”
小队长恭敬地行礼,应声答道:“是,太子爷,小的遵令。”
言罢,小队长迅速转身,带着那名前来禀报的士兵走出大帐,去执行太子的命令。待小队长离开后,太子重新转向子初,神色郑重地说道:“先生,我们刚才的话题还未结束,不妨继续商讨下去。”
子初点头,说道:“太子,我们刚才说到了那条暗河,事不宜迟,我们现在就可以派人去守住那条暗河的口子,为接下来水淹七军的计划做好准备。”
太子微笑着看向子初,说道:“先生,实不相瞒,我已经提前派人前往暗河的口子进行布防了。”
子初闻言,脸上露出疑惑之色,他看向太子,不解地问道:“那老夫前去勘察时,为何没有见到人呢?不会是他们已经挖好了蓄水池?”
太子摇摇头,笑着解释道:“大营周围,我除了布置明哨外,也安排了许多暗哨,暗哨行事极为隐秘,就是为了防止被对方察觉,同时我们自己的人,也轻易看不到他们,为的是防止走漏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