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将方孝孺请来,是为了问他一句准话:他还支不支持淮王?
“诸位大人,孝孺之心,始终如一。对淮王殿下的忠诚,绝不会有丝毫更改……”
嗯嗯,
众人面露钦佩之色。
在这个风口浪尖上,能有这份坚持,实属难得。
汪广洋捋了捋胡须,目光落在了手中的那份《大明晚报》上。
这份新鲜出炉的报纸,墨香犹存,却仿佛带着一股无形的力量,搅动着整个京城的风云。
几人传阅着报纸,看着上面关于老朱的种种报道,以及那醒目的《大诰》版面,一个个都愣住了,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
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将皇上的言行举止,如此详细地公之于众,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沉默良久,方孝孺眼中忽然闪过一道亮光,他猛地一拍桌子,激动地说道:“诸位大人,我有一个想法!”
几人连忙看向他。
“既然安国公能办这《大明晚报》,我们何不也办一份报纸?就叫……《儒报》!”方孝孺的声音中充满了兴奋,“我们可以用它来宣扬儒家思想,教化百姓,引导舆论!”
这个想法一出,顿时让几位老臣眼前一亮。
是啊,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用报纸来传播思想,这可比传统的说教方式要有效得多,也更容易被百姓接受。
几人越想越觉得可行,纷纷表示赞同。
……
次日,
方孝孺一大早来到了贸易衙门。
“奉和兄,你的想法很好!”苏尘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这《儒报》,我全力支持你办!你只管把稿子写来,其他的,交给我。”
苏尘拍着胸脯保证。
有了苏尘的支持,方孝孺更是信心倍增。回到府邸后,立刻开始着手准备《儒报》的创刊事宜。
几日后,
《儒报》第一期正式刊发。
这一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整个京城的读书人,都为之震惊,奔走相告。
他们争相购买《儒报》,仔细阅读上面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字。那些关于儒家经典的解读,关于时局的分析,关于道德的讨论,都深深地吸引着他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