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汰谁呢?
他要真这么干了,反倒给老朱提供了卸磨杀驴的借口,且名正言顺!
但有一说一。
刘伯温和朱元璋,确实不算亲近。
有句话说得好。
亲不亲,阶级分......
人家刘伯温,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
曾祖父那一代,就在南宋做过官,担任翰林掌书。
到了祖父和父辈,也曾获取功名,走上科甲正途,给元朝当官。
至于他本人,更不得了。
从小聪明绝顶,什么天文地理,兵法精要,那是样样学,样样通。
不仅读书比常人快,还能过目不忘,学以致用。
至正四年,刘伯温重走父辈老路,金榜题名,成为进士。
但因为厌恶当时的官场风气,不想和群贪婪成性的虫豸们搅合在一起,曾两度入仕为官,但又回到老家,闭门读书,自得其乐。
一言以蔽之,这是个标准的士大夫阶层。
无论才华还是名气,都与他自身相配。
而朱元璋本人,以及跟他打天下的老兄弟们,那是妥妥的底层苦出身,祖上八代贫农,一群土包子!
别说考进士了,连正经读过书的都没个。
即便是历史上的李善长,算是老朱阵营里学问比较出挑的,是为数不多的高知分子。
但和人家一比,就差了不少意思。
由于出身问题,导致刘伯温看事情的角度,社交圈层,思维方式等等,和这些人有很大不同......
从李善长到胡惟庸,乃至朱元璋,总和他玩不到一起。
潜移默化的,就渐渐疏远了。
更何况,刘伯温自性高傲,弱于交际。
不懂得什么叫和光同尘,平时独来独往,做事认死理,没少得罪同僚。
老朱对他,说不上十分讨厌,但绝对谈不上喜欢。
可谓爱恨交织,拧巴至极。
当年,朱元璋刚有了自己的势力,站稳脚跟,听闻浙东一带有四个大儒,便想招入麾下。
他们分别是,宋濂、章溢、叶琛、刘基。
前边三个倒还好说,接到录用通知书,立马就赶来了。
等到刘基,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总是躲着朱元璋的使者,避而不见。
逼急了,干脆回赠一把剑,表明了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