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道理?”
“咱的孙子做了,究竟什么伤天害理的事,登基才不到一年,就让武官和北方百姓站到燕王身边去了?”
“无论如何,也说不通啊!”
李善长吃了口菜,轻描淡写的笑了。
“聊燕王靖难之前,先得说说建文二年的恩科考试。”
“这是朱允炆在位时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科举......”
“等到放榜之日,为首的考生的前三名,包括状元、榜眼、探花,全部来自江西。”
“而且,朱允炆自小在士大夫的环绕下长大,常年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心里不免会向着文官。”
“那群儒生,平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恢复到南宋的权力架构,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并允许文官参与军务,夺过武将手中的兵权!”
“如此,他们就可以横行朝野,为所欲为,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
“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一肚子男盗女娼。”
“在齐泰、黄子澄的请奏下,朱允炆居然恢复了保举制,各地方官府的任命,由在朝官员决定。”
“开了这个口子,他们怎么会不多举荐自己的同乡朋党,同乘一船,尾大不掉!”
“武将们受了冷落,被闲置一旁,必然心有不甘。”
“既然你朱允炆一碗水端不平,那我们就另择明主,喜迎燕王进京!”
“皇上嘛,谁干不是干?”
其实,不止朱棣靖难时期,朝廷文武出现龃龉不和。
整个大明的国运走势,都和皇帝和文官集团斗法分不开,紧密相连。
但真正的文武失衡,是因为那件事情的发生。
没错,就是震惊朝野的土木堡之变!
接着,以于谦为首的文官得势,废除了朱元璋留下的五军都督府,改京师三大营为十团营,由兵部直接掌握兵权,上令下达,好不威风......
从此以后,明朝的武将没了话语权,彻底靠边站了,混得连打杂的都不如!
说起来,那些士大夫的尿性劲儿,就是宋元两朝给惯出来的。
宋朝对文官有多宽松,自不必多言。
等到了元朝,由于草原上那些套马的汉子不懂中原的统治基础,也懒得管事,安于享乐。
干脆大手一挥,实行包税制,由各地的士绅豪强替朝廷征收钱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