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人嘛,是没必要吃饭的......
另外,史官为了把黑锅甩给王振,说王太监贪污受贿,随军带了一千多车金银财物,跟在后面,耽误了大军回程。
前面提到过,太监的权力来自于皇帝,为了保住权力地位,只能效忠于皇帝。
无论如何,他没必要害朱祁镇啊?
结合英宗断粮来看,不难推测出,那一千车所谓的金银财物,有没有可能是从别处调来,临时应急的粮草呢?
再说于谦,身为兵部左侍郎,皇帝出征,后勤供应不及,玩忽懈怠,至大军于险地。
就算他没有参与兵变,也不是主谋,仅凭这一条,也够丢官下狱的了!
咳咳,书归正文......
英宗出去的行程,应该是走居庸关,先到宣府,再到大同的。
如果像军报上说的那样,敌军来势凶猛,围困城池,军情十万火急,刻不容缓。
而且,皇帝又亲自带了生力军来助战,为什么不直接拉开架势,拼个你死我活呢?
但仅仅是在宣府大同转了一圈,没见到敌军,就往回赶了。
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直说了吧,朱祁镇在大同见到了一个人——
侍奉过朱家四代皇帝,镇守太监,郭敬。
见面之后,他和朱祁镇说了什么,史书上留白,无从得知。
但极有可能的是,察觉到情况有变,告诉英宗皇帝,此地不宜久留。
接着,朱祁镇就调转方向,就急匆匆的往回赶。
很显然,兵变的阴谋,大同也参与了。
临走之前,大同守将告诉英宗,回去时,要走紫荆关,能安全一些。
从大同城,进京的路有两条。
一个是走大同,经蔚州,走紫荆关,到京师。
第二条,起点还在大同,过宣府,进居庸关,也能到京师。
但第一条路不仅绕远,而且紫荆关地势崎岖,山岭险峻,极其容易设伏。
朱祁镇留了个心眼,表面上答应着,朝紫荆关方向走了四十里,传来了粮草被劫的消息。
明朝人李实,在他的《北史录》中写到:
【行四十里,忽折而东,盖振闻辎重被虏所遮,乃挥军复行故道耳。】
所谓故道,就是宣府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