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李善长一席话,李祺顿时有茅塞顿开之感。
李祺道:“父亲说得极是,可陛下要怎么才能令皇权下乡,令百姓清楚朝廷的政令呢?”
李善长分析得清楚明白,但官员上下沆瀣一气,朱元璋又能怎么办呢?
“取笔墨纸砚来,为父要给老朱回信,助他完成这大明国内的‘大变革’!”
洪武十一年,三月。
秦淮河畔春风送暖,一艘画船上,吏部尚书李信、户部尚书郭允道,以及新任礼部尚书刘仲质,正推杯换盏。
“听说,今日陛下又在武英殿发了火,将数位官员革职流放。”
刘仲质摇头晃脑,道。
“为了推行‘摊丁入亩’,陛下当真动了真怒,可惜,没用!”
吏部尚书李信笑容满面,道:“陛下想得不错,让天下百姓得实惠,可天下的士绅能答应?”
“等着看吧,还得有人倒霉,今年上半年是消停不了喽,咱们都要小心点儿。”
户部尚书郭允道喝了不少酒,脸色通红。
他笑呵呵地说道:“人手、钱粮咱们都派出去了,至于事儿办不成,与吾等可没关系。”
“我猜最多再有两个月,陛下必偃旗息鼓,毕竟,陛下还能将全天下的官员革职,士绅全部杀掉?”
三人互相看了看,皆放声大笑。
忽然,岸边有人匆匆赶来,对着李信喊道:“大人!大人!陛下命人传讯,召集百官入宫议事!”
当下已经日落西山黑了天,朱元璋忽然召集群臣议事,难道是北边的紧急军情?
李信三人不敢耽搁,立刻下了船往皇宫赶去,路上还遇见了不少同僚。
人人都行色匆匆不敢迟到,生怕惹恼了朱元璋。
一个时辰之后,皇宫,奉天殿。
奉天殿内灯火通明,文武百官齐聚,有个别官员喝得红光满面,一身酒气。
“李大人,你可知陛下召见吾等有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