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继续复习备考 第一节 复习写作知识(续10)

我的学生生活 山果果9 3723 字 1个月前

所有这些关于写作的理念和技巧,其实都离不开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感悟”。简单来说,“感悟”就是在受到某种特定“感触”的激发和启迪之后,通过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及巧妙运用联想能力,从而实现对不同事物之间相似“事理”的有效“沟通”与深刻“理解”。这实际上是认知层面上的一次飞跃式提升,也是思想能够从一个点顺畅地延伸至另一个点的豁然“贯通”现象。所以说,“感悟”一点儿也不神秘莫测或者稀奇古怪,它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自然而然产生并加以运用的一种重要思维模式罢了。

比如说关于“主题”的获取方式,鲁迅先生曾经讲述过他创作《狂人日记》时的心路历程:有一天偶然翻阅《资治通鉴》这部史书,其中的某些记载让他猛然意识到原来在中国,竟然还存在着人吃人的现象,这一深刻的洞察成为了他创作《狂人日记》的灵感源泉和核心主题。而李准先生在创作《不能走那条路》的时候,则是受到了斯大林所讲的“农民是站在十字路口的经济”这句话的启发,从中领悟到了关键的“旨意”,从而得以顺利地展开故事叙述。峻青先生撰写《秋色赋》之时,其主题的萌生源自于党中央当时发布的某次重要会议的“公报”,正是通过对这份公报的深入研读与思考,他才成功地捕捉到了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并将之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当中。还有王蒙先生,他在新疆观看一场话剧演出的过程里,突然间就“顿悟”出了有关干部“升迁、变异”这个引人深思的主题,并以此为基石创作出了《蝴蝶》这部优秀的作品。诸如此类的例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难以一一列举完全。

再谈到“构思”这项活动,在这个环节中,这种“感悟”式的情形也是时常出现的。我们通常所说的“构思”,其实指的就是作者全面策划如何把现实中的“生活”转化为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艺术作品”的整个思维流程。它涵盖了从最初的创意萌发,到故事情节的编排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以及各种细节元素的精心安排等一系列复杂且细致的工作。可以说,一个好的构思对于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决定了作品的整体框架和走向,更直接影响到读者阅读时的感受和体验。提炼主题作为构思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谋篇布局同样也是构思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在提炼“主题”时所出现的“感悟”现象,接下来让我们再以一些着名文学作品为例,深入了解一下在谋篇布局时的“感悟”情况。

那就让我们以鲁迅先生那部堪称经典的《狂人日记》为例来展开探讨一番吧。要知道,鲁迅先生本人曾毫不讳言地表示过,这部作品在其漫长的“酝酿”阶段里,所受到的来自果戈理和尼采作品的启迪及影响可谓既深刻又显着。特别是在形式这一层面,它更是相当直白地领悟并且巧妙地运用了果戈理《狂人日记》当中那种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

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对前人优秀成果的借鉴,再加上鲁迅先生自身无与伦比的创新精神,最终得以成功地塑造出那个给人们留下无比深刻印象的狂人形象。这个狂人的出现,犹如一道划破暗夜长空的闪电,把当时社会深藏于暗处的黑暗与人性被极度扭曲的丑陋面目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众人面前,让人触目惊心、唏嘘不已。透过这位狂人犀利而癫狂的视角,读者们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压抑氛围,体会到普通民众在种种不公与压迫之下的痛苦挣扎。可以说,鲁迅先生借助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以如椽大笔无情地揭露了社会的阴暗角落,对人性的弱点发起了一次振聋发聩的批判。

当我们再次审视杜鹏程所着的《工地之夜》时,可以发现这部作品背后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却又至关重要的创作经历。据作者本人所言,那是一次与某位同志深入交流的契机,这场谈话犹如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他内心深处紧闭已久的大门,让他深受触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在那一刻,仿佛一道灵光闪过,他突然间真正领悟到了书中人物复杂而深邃的“精神世界”。这种领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自于他们之间思想火花的激烈碰撞和情感共鸣的深度交融。

也正是凭借着这一深刻的感悟,那些原本分散在各处、看似毫无关联的琐碎“细节”开始逐渐显露出它们内在的联系。就像是无数颗散落的珍珠,终于找到了那条将它们串联起来的丝线一般,这些细节相互贯通、彼此融合,最终汇聚成了一个浑然一体、完整无缺并且充满艺术魅力的“整体”。

当读者沉浸于这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之中时,会惊喜地察觉到作品内部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微妙关系。每一处情节的发展都如同精心编排的舞步,既独立成章又和谐统一;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是那么栩栩如生,其言行举止不仅符合自身性格特点,还与整个故事的脉络相互呼应。这种天衣无缝的结合使得整部作品宛如一座精美的建筑,结构稳固、层次分明,让人不禁为之赞叹不已。

此外,不得不提及徐迟先生所着的《在湍流的旋涡中》这部作品。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其创作过程中,藏克家同志给予了他重要的启示,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与此同时,那篇古老的文言文——方望溪的《左忠毅公逸事》也成为了他获取创作养分的源泉之一。

正是凭借着这些源源不断的灵感输入,徐迟先生以一种独特而精妙的方式,将焦点高度集中于人物身上,并成功捕捉到了他们在某个特定“一刹那”所绽放出的精彩瞬间。那一刻,时间似乎停止了流动,整个世界都为之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