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智能防震避难屋

因果树 伍茗 1590 字 4天前

2078 年的立春,中原大地的农村,依旧保留着古老的节气韵味。清晨,第一缕阳光艰难地穿透薄雾,洒在这片广袤而熟悉的土地上。村子里,几缕炊烟缓缓升起,与晨雾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幅朦胧的水墨画。

我看着村子一天天变样,心中满是欣慰。村里的道路早已不是记忆中那坑洼泥泞的小道,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坦的智能感应路,能根据行人车辆的流量自动调节照明和温度,不仅节能,还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道路两旁,曾经破旧的房屋已被现代化的生态住宅所取代,这些房子采用了最新的纳米材料,不仅坚固耐用,还能自动收集太阳能和雨水,实现能源和水资源的自给自足。

“爸,您又起这么早。”儿子顾家启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穿着一身轻便的智能工作服,上面闪烁着各种数据指示灯。

“习惯啦,立春可是个大日子,一年的好开头。”我笑着转过身,看着眼前这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心中满是自豪。顾家启从小就对科技有着浓厚的兴趣,如今在智能建筑领域已经小有名气。

儿媳刘瑶也从屋里走了出来,她手里拿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营养饮品,递给顾家启:“喝了再走,今天的工作可不少。”刘瑶是个温柔又坚毅的女孩,和顾家启一起在科研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你们俩啊,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身体。”我叮嘱道。

“爸,您就放心吧,我们心里有数。”顾家启笑着说,“对了,今天我们要去研究中心,新的项目有了重大进展。”

“什么项目啊?”我好奇地问。

“智能地震避难屋,这可是关乎千万人生命安全的大事。”刘瑶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研究中心里,一片忙碌的景象。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闪烁着灯光,科研人员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专注地工作着。顾家启和刘瑶来到实验室,看着眼前初具雏形的避难屋模型,心中充满了期待,却也深知前路布满荆棘。

“根据最新的模拟数据,避难屋在强震下的稳定性还是不够。”团队成员小张皱着眉头说。

“材料强度已经达到极限了,难道要重新寻找材料?”另一位成员小李提出疑问。

顾家启陷入沉思,他仔细查看数据,脑海中不断思索着解决方案。刘瑶则在一旁轻声安慰大家:“别着急,我们再仔细分析分析,一定能找到办法的。”

这时,刘瑶突然想到了什么:“我们能不能从结构设计入手,改变避难屋的内部布局,分散地震力?”

这个想法让大家眼前一亮,顾家启立刻开始在电脑上进行模拟分析。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新的设计方案逐渐成型。然而,当他们将方案进行实际测试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避难屋的通风系统在地震时会出现故障,导致内部空气无法流通。

“这可怎么办?通风问题不解决,避难屋就没法正常使用。”小张有些着急。

“别慌,我们再想想办法。”顾家启安慰着大家,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

为了缓解紧张的研究气氛,顾家启和刘瑶决定到田野间走走,放松一下心情。立春后的田野,泥土散发着清新的气息,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大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