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四十)

张仲景仙师一听,嘿,这小子还挺上道儿,知道来找我这个“江湖老中医”。于是,他故作深沉地捋了捋长胡子,缓缓说道:“这事儿啊,得从伤寒说起。伤寒十三日,过经,还谵语,那是因为体内有热啊,得用汤药给他泻一泻。不过呢,要是这小便还挺顺畅的,按理说大便应该干结才对,可他偏偏拉肚子,那就说明之前的医生给他用了丸药来泻下,这不是瞎胡闹嘛!要是他自己就拉肚子,那脉象应该微弱,手脚发凉才对,可他脉象还挺和缓,这就说明他体内其实是实的,得用调胃承气汤来治。”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调胃承气汤?这名字听起来还挺高大上的,师父,快给我讲讲这方子咋配的,每种药材都有啥神奇功效?”

张仲景仙师哈哈一笑,心想这小子还真是个好奇宝宝。于是,我开始娓娓道来:“调胃承气汤啊,这个方子其实挺简单的,就三味药:甘草、芒硝、大黄。不过呢,这简单里头可藏着大学问呢!”

“先说甘草吧,这家伙可是中药里的‘和事佬’,啥方子都能搭一把手。它味甘性平,能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还能调和药性,让方子里的其他药材别那么‘火爆’,能够和谐共处。在这里呢,甘草主要是用来保护脾胃的,毕竟咱们要用大黄来泻下,脾胃可不能太受伤。”

“再来说说大黄,这家伙可是个‘猛男’,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啥活儿都干。在调胃承气汤里,大黄可是主角儿,它负责把体内的热邪和积滞给清出去。不过呢,咱们也不能让它太猛了,得用酒洗一洗,这样它就能温和点儿,不会一上来就把人给‘干趴下’。”

“最后就是芒硝了,这家伙是个‘晶体战士’,味咸性寒,能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它在这里的作用就是帮助大黄把体内的热邪和积滞给‘融化’掉,然后一起排出体外。不过呢,芒硝这家伙可不能一开始就跟甘草和大黄一起煮,得等它们煮得差不多了,再把芒硝加进去,稍微一煮就行,不然它可就‘化’没了。”

小弟子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点头称是。于是,张仲景仙师继续说道:“好啦,现在咱们来说说这个方子咋配吧。甘草二两(换算成现代就是10克),芒硝半斤(换算成现代就是25克),大黄四两(换算成现代就是20克)。把这甘草和大黄放到锅里,加上三升水(换算成现代就是600毫升左右),煮到只剩下一升水(换算成现代就是200毫升左右),然后把药渣倒掉,再把芒硝加进去,稍微一煮,等到芒硝都化了,这汤药就算熬好了。”

“喝的时候呢,得一口气喝完,别分好几次喝,不然效果可就不好了。这方子啊,就是用来调和胃气的,让胃里的热邪和积滞都排出去,这样人就能舒服多了。”

小弟子一听,眼睛又亮了:“师父,那喝了这方子,人就能立马好了吗?”

张仲景仙师摇了摇头,笑道:“哪有那么快的事儿啊!中药治病啊,得慢慢来,急不得。这方子啊,只是把人体内的热邪和积滞给清出去,让人能舒服点儿。要想彻底治好病啊,还得靠人自己的正气来慢慢恢复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弟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然后突然又问道:“师父啊,那要是这人喝了方子还是不好咋办啊?”

张仲景仙师一听这话,差点儿没笑出来:“你这小子啊,还真是会找茬儿!不过呢,你说得也有道理。要是这人喝了方子还是不好,那就得看看是不是方子用错了,或者是不是还有其他病没查出来。所以啊,咱们当医生的啊,得时刻保持警惕,不能掉以轻心。”

说到这里啊,张仲景仙师突然想起了一个笑话,于是就跟小弟子分享了起来:“你知道吗?有个病人去看医生啊,医生说他得了伤寒,得吃泻药。这病人就问啊:‘大夫啊,我这伤寒咋还得吃泻药呢?’医生说:‘你这是热邪内盛啊,得把热邪给泻出去。’这病人一听就慌了:‘大夫啊,我这身子骨可禁不住泻啊!’医生说:‘你放心吧,我给你开的泻药可温和了。’这病人一听更慌了:‘大夫啊,温和的泻药?那不是得泻好几天吗?!’”

小弟子一听这个笑话啊,立马就笑得前仰后合,连眼泪都出来了。张仲景仙师说:“你看啊,这中药治病啊,有时候就像是这个笑话一样,得让人既害怕又期待。害怕的是怕药太猛了伤身体;期待的是希望能快点儿把病治好。所以啊,咱们当医生的啊,得把方子开得既有效又温和才行。”

小弟子一听这话啊,立马就竖起了大拇指:“师父啊,你可真是个‘江湖老中医’啊!不仅医术高明还能讲笑话逗人开心!”

张仲景仙师一听这话啊,心里那叫一个美啊!不过呢,他还是得保持点儿形象不能太得意忘形:“好啦好啦!你小子就别拍马屁了!快去把调胃承气汤的方子给我抄一遍吧!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啊你也知道该怎么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