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镇守潼关的正是玄武门九将之一的左骁卫大将段志玄,得到通报的段志玄正巡视防务赶回,在东城门上见到了正看风景
呃.
正在调查潼关壅塞情况的太子李言,连忙上前一揖手道:“臣潼关守将段志玄,参见太子殿下。臣巡视防务,不及迎接,还请太子殿下见谅。”
“段将军不必如此客气!”
李言看着眼前才三十二岁的段志玄,心里感慨道,段志玄年龄不大,资历却极深,最早随着其父段偃师在李渊做太原留守的时候,就在其麾下做文案幕僚的工作。
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反隋时,段志玄募兵一千多人随从,被授予右领大都督府军将。
他追随李世民,治军严谨,作战勇敢,以勇武着称。起义军一路平霍邑,战胜宋老生,再破绛郡,攻占永丰仓,段志玄参加了起义早期的主要的战役,每次都是作为先锋,攻必胜,战必克,因功晋升左光禄大夫。
他曾跟从柴绍、刘文静与隋将屈突通战于潼关。
又跟从李世民讨伐薛举、刘武周,因功晋升骠骑将军,进封武安郡公。破王世充、窦建德后,以功迁秦王府右护军,晋封楚国公。玄武门之变中,段志玄与尉迟敬德共同参与讨杀李建成、李元吉。
李世民继位后,迁左骁卫大将军,册封樊国公,食封九百户,并将关中咽喉之地潼关交给他来镇守,可见对其信任和重用。
这样一个资历深,战绩彪炳的悍将,本来正是李言需要加倍笼络的,但李言知道这样的人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拉笼得过来的,何况,老段贞观十六年就挂了,根本用不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随即只是礼貌中略带敬仰的客气道:“漕运断绝,京师粮响供应不上,边地多镇告急,孤受父皇所托,前来处理关道壅堵之事,还望将军一力配合。”
“太子殿下客气了,说来惭愧,这本来应该是臣的职责,如今却需要太子殿下前来处理,是臣失职了。”段志玄丝毫不敢因李言年少而轻视之,据他所知,虽然长安城中蜀王最近气势甚壮,但皇上并没有因太子敦厚少敏而嫌弃,反而十分赞赏太子勤学上进,恭孝仁厚。
段志玄因从小与李世民交厚,一开始就站在李世民一边,就算后面李建成和李元吉百般拉拢收买也一直不为所动,才有了今天在朝中的显赫位置,但正因如此,他才知道站错队的可怕。
再加上现在功名利禄都有了,李世民也还年轻,段志玄并没有想在皇子们中间再做选择的想法,事实上这是朝中武将们共同的选择,站队实在是太危险了。
他们侥天之幸选对了李世民,和有了如今的地位,再加上李世民比他们大多数的将领们都要年轻,有生之年,基本上不用再做选择,所以不愿意再趟下一代的混水。
至于程怀亮、柴哲威之流,不过是小辈们自己看得顺眼,在一起关系好,就算有所倾向,也无足轻重,影响不了大局。
而真正的重臣和武将当中,立场鲜明的,也就是长孙无忌和岑文本了,其他人的立场都比较超然。
今天是李言到潼关来,若是李恪到潼关来,段志玄也一样是这个态度。
“昨日臣已收到朝庭的文书,已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太子殿下有什么命令,尽管吩咐,臣一定全力配合。”
“嗯,将军果然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