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3章 植树造林

所以说东北的汉族祖上都在关里,关里关外是一家。

关里的人越聚越多,大家为了生存各展手艺,于是就有了遍及各处的大车店,榨油坊,酿酒的烧砖瓦陶器的等等。

这些就是除了屯子,东北比较常见的其他地名了,什么什么店,油坊,粉坊,烧锅(酿酒的),什么什么窑。

还有窝棚也是一样。

那时候刚过去的人建不起房子,就弄个窝棚住着,就和申城那边的地滚龙是一个意思。为了区分,叫窝棚的地方前面就都要带上姓。

还有叫什么炉的,一般是指铁匠家。

至于什么头道河二道沟奶头山屁股岭韭菜峪五棵松这些,那就是纯地名了,查数呗,看着像什么就喊什么,慢慢就叫熟了。

另外还有叫堡的。

这种地名出现的就比较晚一些,一般都是以家族的形式存在,一个堡就是一大户人家,为了安全建成石堡土堡防匪防患。

这个地名并不是东北独有,关内很多地方也都有,都是一个意思。比如柳堡。都是过去一个家族为了抵御匪盗兵患自保的方式。

到了现在,不管叫什么其实都一样了,就是一个称呼。

东北农村和关内最大的区别就是,关内基本上一个村就是一个村子,但东北不是。

小主,

东北的一个村往往都会包括了周边的不少屯子堡子窝棚和各种店,坊,辖地普遍要大于关内的村。

像这种村子下面的屯堡店坊窝棚,过去叫小队,现在叫村民组。

生活区一共占了柳树村的三个村民组,还有泉水村的一点地方,是一个η型,围拢在青云河水库的东北角上。

青云河水库就像一个镜像的对勾,生活区就扣在勾尖上,距离厂区还有几公里的距离。

从市里过来去厂区的时候还注意不到,就是远远的看着那里是一大片树林。

钢厂这两年组织水库周边的几个村子的村民组疯狂植树,沿着水库的一圈往外种,屯子里,公路边,河边上,坝头。

就感觉是那种,只要有个地方就怎么也得刨个坑栽一棵,要不然心里不通快。

水库对面的得胜村都把树种到村子后面的山上去了。

之所以这么疯狂是因为种树不白种,活一棵给一块钱,这玩艺儿一个成年人一天怎么也能种个百八十棵的,活下来就是百八十块。

可别小看这百八十块,九六年这个时候的农民大部分一年到头也就是能挣个几百块钱。

之所以要加个‘活下来’的限制,是怕有些人为了多种多拿钱想歪招,如果没有这个限制他一天能你给种出来一万棵你信不?

反正鉴定这个的时间也不需要多久,有个一个来月就能确定,也就是种树的钱一月一结这么个意思。

因为种树,一个村的屯子之间都抢起来了,最后不得不由村长出面给大家划片儿。

结果就是这两年多下来,从水库周边到新厂区那边,这一段十多公里的空间,出现了一大片足有八公里宽的林区。

一百多万棵树,成活率达到了九成五以上。

车队经过的时候,张省长……不是,现在得叫张书记了,还有点惊讶:“这边绿化工作做的不错呀,这树一看就是新种的,这是种了多少?”

这几年国家已经开始关注绿化问题,各地都在抓植树造林工作,是政治任务。不过大多数地区都是把工作做在了纸面上。

数据年年涨,山是越来越秃。

“现在的数据是截止到去年冬,有一百多万棵,今年开春以后的数据还没有统计,不过一会儿到钢厂问一下就行,他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