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0章 自己送上门

“那个就不用琢磨了,”张铁军摇摇头:“现在咱们有昆仑了,还惦记它干什么?顶多技术上参考一下,学习学习也就行了。

对了,昆仑这边,你也开始安排正常生产吧,保密作业,先按照三十台干,后面再说。”

“D18和NK32整多少?”

“先整个样机出来,咱们还是得发挥发挥先给它修改修改,上平台测测结果,后面再说具体的产量问题。这个数应该不会太少。”

“那可就行了。”王厂长激动的一拍手:“那可就缓过来了,有救了。”

“别说的这么惨,不至于。”张铁军摆了摆手:“你这边还是需要先把厂里捋一捋,把重点车间和普通车间进行一下切割。

一部分产能的转民化要搞起来,要能拿得出来拳头产品,也是给厂子开辟一条财路。”

“这个,……”王厂长抓了抓头皮:“到也不是没琢磨过,我们搞民用这一块还是没什么困难的,底子在那,就是,没文件哪。”

这就是国营厂的限制所在了。

不管干什么都需要有文件才行,要不然那可就是大事儿了,无组织无纪律,可能还会涉及到资产流失,那责任可就大了。

其实九六年这会儿,国家在企业改革这一块,针对民用品企业是已经有了具体的说法的,相关的规定和文件都有了。

这就是大名鼎鼎但是大多数老百姓并不了解的两个置换工程。

简单点说,就是股份化,民营化,用产权换发展。

但是,对于军工企业,并没有明确的说法,这个事儿要等到零二年以后去了。这六年当中可是拖死了不少本来还能抢救一下的企业。

先不说这个两个置换的方法到底对不对行不行,但是得承认它见效挺快,也确实救活了不少厂子。

就是资产流失这一块不大好控制。

先把它弄死,资产大幅缩水,然后再拐几个弯接手成为私人企业,这种事儿发生了不知道多少。

“你们组织人手写个方案给我,别的不用管。”张铁军把事情揽了过来:“只要方案可行,我来做这个主,责任我背。”

王厂长抿着嘴想了想,重重的点了点头,给了张铁军一根大拇指,一时之间心中的郁气尽去,就有一种扬眉吐气的轻松感。

遇到敢做敢当敢背责任的领导,就是这么通快。

事实上张铁军还真管不到这边儿,但是他也确实是能做得了这个主。没职务但是有权力,这也是咱们的一个特点。

得到了三种发动机的生产任务,王厂长脸上都有了光,又听到这么个好消息,抑制不住的想笑。

“得了,咱们还是出去转转吧,事情也说了。”张铁军站了起来:“咱们去二零二那边看看。”

“行,我陪你。”王厂长跟着站了起来:“今天中午可得我请客啊,你不能推辞,得让我发挥发挥。”

“我又不喝酒,和我吃饭有啥意思?”

“不喝就不喝,关键看着你我就高兴。”王厂长嘿嘿笑起来。

东方,黎明和六零六组建的那个航发研究所就建在二零二东一侧,附带了一个小型试验工厂。

东方公司建造的五号风洞也在那里,还有一个越大型的航发地测平台。

说起来这个航发地测平台,还得感谢毛子老大哥,技术和思路基本上都来自那两艘大家伙。

正好黎明的测试平台已经到了期限,又被西方给掐了脖子。

航发地测平台是生产航空发动机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就是在地面模拟各种运行环境进行试车搜集数据。

这东西也是航母上面的一个重要配置,而且还必须是最先进的才行,用来保障战斗机的战斗力。

你就说这得有多赶巧。

从黎明厂东门出来过了河就是新光厂。

这会儿的新光厂瞅着并不大,整个厂区被限制在新开河和南运河中间的夹角地块上,有四百多亩地吧,不到零点三平方公里。

主要是这一块三角地块的西侧还被黎明厂给占用了一条边,黎明游园和东塔公园都在这个位置,还有护国永光寺。

不过,可不能因为这个就看轻这个厂,要知道当初这个厂的主要设备和主要技术人员都是被迁去了成都的。

没错,新光一一一就是成都四二零的老母亲。

就靠着留下来的那一点破烂家底儿和老弱病残,愣是又发展出来一个集团,仍然是航空产业里的重要一员。

说起这个厂估计大部人根本都不知道,它是新中国第一个修理和制造航空发动机的工厂,也是生产出来第一台喷气式发动机的功勋厂。

底子不厚能拆吧拆吧就出个成飞?

四一零和四二零先后成立以后,一一一厂改名新光,成为我国航空动力装置的科研生产基地。

就是搞多型固、液体火箭发动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个都明白吧?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还有后来的探月工程和科学卫星探测。

这些都是靠新光的动力飞上去的。知道有多牛逼了不?

这里研发生产的连接分离机构等等产品确保了神舟一到神舟十的发射成功。

王厂长带着张铁军去拜访了新光的方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