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候只要深挖潜力认真打造,生产什么都能站得住,都有市场卖。
不过,这里面有个事儿我得和你们说一声,那就是质量,产品的标准,精度,质量,还有材料,这些都得达标才行。
这可不能搞差不多,你们太容易走进这个圈子了。而且你们有前科。”
“这话怎么说的呢?”小王厂长没听懂。
张铁军看了他一眼:“原来运动那会儿,我记着是大干快上搞产量,对吧?要求各厂实现产量翻番,对不对?
然后你们几个厂都超了五六翻,还涌现出来一批标兵,对吧?
据说搞了上百项发明和突破,这才实现了产能翻番,那个叫什么来着?对不对?
但是你们也应该知道这个所谓发明突破的后果吧?装枪都得用锤子扳子又砸又撬,后来出了多少事故?
前几天,松辽那边拖人找过我,想合作,我没答应,而且我告诉这边所有人,不管是松辽还是华晨,或者沈阳汽车厂,都不在合作范围内。
知道为什么吗?就是这个差不多。
如果我们抱着差不多这个心态来做产品,不管做什么肯定都是做什么死什么,没戏。
如果是那样的话,我劝你们还是别折腾了,该合并合并,该减负减负,就维持现状吧。”
这话真不是开玩笑,差不多,过得去,凑合用,这是八九十年代国营厂最普遍的一种思维和生产方式,家家如此。
工艺没标准,产品没标准,大家一起糊弄。
你一说他还不乐意,这不是能用嘛。
同一个产品的零件互相都不能替换,汽车侧板靠人手刨,轮轴装不上用大锤敲,咣咣几下就上去 了,拆都拆不下来。
像这种现象多到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可以想象这个时期各种产品的质量能是一个什么爷爷奶奶样儿,所以大片大片的倒掉破产其实也不算稀奇。
这个其实,倒推过去,可以说是工厂师徒制解散以后留下来的后果之一。
底层技工这一块崩了,而且崩的特别彻底,随着老工人陆续退休以后,这种后果自然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再加上思维的保守,管理层的无所事事,那还说啥?
就这情况吃多少速效救心丸能顶用?
“生产可以调整,我相信我们能做好。”小王厂长表了个态,陈厂长就在一边对对对对。
“这不是你做为厂长说一句的话的事儿,这涉及到全厂的工人和中下层管理人员都得在思维和行为上进行改变。难。”
“那应该怎么去做这种改变呢?”高厂长问了一句。
“全部打散调整,全体人员进行培训上岗,要有标准,要能把标准执行下去,不管是哪个方面,散慢和应付是不行的。”
高厂长啧了一声,看了看张铁军:“请张委员放心,我一定把这一块办起来办好。”
“你这边肯定是应该可以的,”陈厂长说:“建新厂的话,中间有个空窗期正好拿来调整培训,我们这头咋弄?”
“办法总是有的,就看想不想干。”老五厂长抽了口烟,眼神儿有点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