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周可丽用脚碰了碰张铁军。
张铁军也笑:“初二数学老师换了,我特烦她,然后到初三我们班连数学老师都没有了,谁有空谁带一堂,他自己都不会。”
“那你中考的时候是怎么考及格的?”
“背呗,我把数学书都背下来了,照着例题套,套了一百一十分。就是考完试就忘了有点可惜。
其实我地理也不好,不过地理是文科,背书就能考好。我也特烦那个地理老师。”
“你为啥就烦他俩呀?”
“他俩~~,搞破鞋。数学老师是我们年组长的媳妇儿,和地理老师弄一起去了,还被我们年组长给抓住了。
关键是他长的啥啥还都不如我们年组长,尖嘴猴腮的还秃顶,我们年级就没有几个人不烦他们的,都替年组长抱不平。”
“你们年组长是谁来着?”张妈问。
“李清尧呗,浓眉大眼的特别有男人味儿,标准的七十年代美男子,工作还负责任。高得一比他不差的太多啦?
他还是初中生。我怀疑高得一都没上过几天学,字都认不全,就是靠年代混了个老师当,一个老色胚。”
“你凭啥这么说人家呀?”周可丽踢了张铁军一下:“哪有你这样的。”
“这可不是我说的,我们整个年级都知道,他上课就会照着书念,还不在讲台上站着,专往好看的女生身边凑,看人家脖领子里面。
要不是那个时候的学生都比较尊重老师啊,他说不上得挨多少顿打了。”
“你不是说他不认字吗?”
“真事儿,别人备课是写教案,他备课是查字典,上课的时候要是忘了就跳过去让大伙自己看书。”
“你挨过老师打没?”周可丽问张铁军。
“挨过。”张妈说:“让特么宋得友就打过一次,那把我气的。”
“我怎么不知道呢?”张爸一脸迷茫。
“你怎么不知道?你就是给忘了,”
张妈白了张爸一眼:“小学三年级,咱家还住舍宅那会儿,我忘给铁军剪指甲了那次,让宋得友扇了两个嘴巴子。槽他妈的。”
“就因为没剪指甲啊?”大家伙都意外起来,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可不。那个时候学校天天早上在大门口检查,头发长不长,指甲长不长,红领巾带没带,还得天天背小学生守则。”
“我还让王小丽打过两回,”
张铁军说:“到不是扇嘴巴子,就是一边骂一边一指禅,使劲儿怼我肩窝,那叫一个疼啊,还不敢躲。我感觉她学过点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因为啥?”张妈问:“她那时候不是最稀罕你了吗?你还是学习委员。”
张铁军翻了翻眼睛:“因为咱们徐熙霞女士呗,两次全是因为她,上课总拽着我说话。”
哈哈哈哈,徐熙霞躺到沙发上仰天大笑。
“哦对,你俩是同学。”
“同桌。关键是我俩坐第三排,就在老师眼皮子底下。”
“第三排怎么还是老师眼皮子底下?”
“我们班人多呗,第一排和老师的讲台并齐了。”
“我哥在学校嘎嘎有名儿,”张铁兵说:“我上学那会儿一说我哥老师都认识,还都对我挺好的。”
“哎呀,这一晃儿,多少年了?”张爸感叹了一句,这一句话把全屋的人都给干沉默了。
“铁军都毕业快十年了。”张妈出了口长气。
“咱们也要老了,我都退休了。”张爸又补了一句。
“你是怎么退的自己不知道啊?”张妈翻了张爸一眼:“那你老吧,我可不老,我还年轻呢。”
“张叔你今年多大岁数?”安庆伟问了一句。
“五十二了呗,还不老啊?”张爸呶着嘴拍了拍肚子,有点缅怀过去的岁月。
“我可没老,现在四十来岁可不叫老,我还是年轻人呢。”
张妈才不感觉自己老了,尤其这几年保养调理的好也不用操心,还明显比前些年要年轻了不少,白头发都少了。
张爸就更不说,一根都没有。
上辈子张爸六十多了才有白头发,八十了还是一头浓发,而且没全白。
张铁军在地毯上陪着几个孩子一直玩到吃晚饭,吃过了晚饭才上楼去看材料。
这个时候的申城美术电影厂实力还是相当强大的,原来的老人基本上都还在,只是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而已。
现在经过改制改变,说一句全面恢复了活力一点都不夸张,尤其是张铁军还给了大家方向和思路。
除了张铁军提出来的四套系列片,厂里自己也搞了几个系列出来,包括原来被暂停的片子,包括黑猫警长,包括邋遢大王。
别提什么家长投诉什么暴力血腥,扯犊子呢,都是小本子搞的事情,包括后来的喜洋洋。
中国震惊世界的水墨风格动画片,最特别的皮影片,还有剪纸片,定格片,美术片,长的短的系列的,等等吧,可谓是百花齐放。 妙笔小说网
张铁军从头到尾细细的看了一遍,基本上都是很满意的,拿笔在上面签上意见,又去翻了翻剧本,感觉都还行。
本来动画片也不需要太细的剧本,立意和大纲没啥问题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
二十号是重阳节。
重阳节不管南北,在民间都是一个比较热闹的节日,会有一些登高啊,赏菊呀,插茱萸呀,还有喝菊花酒这些活动。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是始于唐代官方的四大节日之一。除夕,清明,中元,重阳。中(千)秋节虽然也是在唐代确定的,但普及是在宋代。
东北也过重阳节,东北也有山茱萸,但东北人真没有插茱萸的习惯,主要是这边的山茱萸是树啊,真没法往脑袋上插。
茱萸这东西其实有好几种,南北大大的不一样。括弧:书上的北和东北也基本上都不是一回事儿,毕竟这边儿在民国以前是不被计入国土的。
东北人在这一天会吃发糕,也叫重阳糕,玉米面加白面混合发酵蒸出来的,里面放点糖,上面放点红枣。
也有懒得费这个劲的(或者不会),就包饺子,反正不管是什么节吃饺子保准不会错。
嗯,吃重阳糕。没了。反正就是吃顿好的,这就是过节,啥节其实都一样。
什么登高望远赏菊花祭祖,在东北统统的没有。菊花酒也没有。
申城的最高点是城隍庙花园里的那座假山,一到重阳节那人挤不透压不透的,都跑过来登高。东北到处都是高山,一个人都没有。
其实,在京城这些也是统统都没有的,也就是吃顿好的,是后来慢慢才有了赏菊。
老张家不用等以后,这会儿花园里菊花都要开烂了,满园子都是,大大小小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不过平时天天看,也没谁会特意跑去看这一眼。
其实咱们这个过节啊,基本上都已经是为了过节而过节了,说是节日,不如说是一种习惯,至于因为什么要过节,要怎么过节,大部分人都是不知道的。
你不信你说说,因为什么要过重阳节?
再加上咱们官方也不重视,包括除春节以外的所有节日基本上都没有任何的反应和安排,所以也就越来越平淡了,越来越没有节味儿。
全靠民间自发。
反到是国外传过来的一些节越来越隆重了,因为有人计划推动。人家给钱。你以为那些节都是自然而然流行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