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书上写了什么?”
朝堂诸公带着疑惑的眼神看向赵桓,赵桓见他们望过来,赵桓才用他那纯种低魅的嗓音,带着几分嘲弄的冷意道:“段正严在国书上向朕请求,希望将他的女儿段佳悦嫁给朕的太子为侧妃,诸臣公以及湛儿意下如何?”
“什么?大理要嫁公主。”
“大理是发生了什么事吗?”
赵桓的话一抛出来,身处这件事中心的赵湛还没有多大反应,在他周边的臣子却炸开了锅,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更多的人则是提出疑问,为什么?
一时之间,朝堂上乱哄哄的,说什么的都有。
“官家,这乃大理的阳谋,名义上是嫁公主,实则是想加强他大理与我大宋的关系,想要更好地利用我大宋的声望,帮他镇压东部的三十六部叛乱。甚至到时候还有可能让我大宋出兵帮他平乱。”开口说话了,这是礼部尚书张恭谦,这位几朝老臣,早就看出了大理的计谋,当年哲宗拒绝大理称臣,和大理划清界限,就是害怕到时候被他们拖累。
可惜赵佶浩大喜功,改变了宋朝君主历代以来与大理保持关系的国策,现在的形势是同意也不好,不同意也不好,已经是进入两难的境地。
而位于其中的太子赵湛自始至终,一句话也没有说。
“ 太子,你认为如何?”赵桓还是挺看重赵湛的想法,毕竟这是他的婚事。
“父皇,儿臣认为与不与大理都有好处和坏处,从好的方面来看,可以加强两国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巩固两国之间的友谊,也可能有助于促进边境地区的稳定。从坏的影响来看,大理公主与我的联姻会被视为两国之间的一种政治联姻,从而引起其他国家的嫉妒和不满,尤其是已经臣服我大宋的吐蕃诸国。”听到太子赵湛的话。
不管是赵桓还是朝堂诸公眼中都露出了欣赏之色,毕竟现在的赵湛还不到十岁,就有如此见解,虽然不够全面,但已经超过了历朝历代绝大多数的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