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虽然他不知道眼前这个青年是否能够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但至少,从他的猜想和思路中,看到了破局的希望。
不过,希望终归是希望,他对于五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培育成功这件事,并不乐观。
粮食培育,耗时耗力。
这也是农学生最苦逼的地方。
所有事情只要努力就可以提高效率,除了农业。
你能做的最多只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盯着种子,
每逢大雨,拎着瓢泼大雨去给幼苗撑伞,
听到风声,就噩梦惊醒提心吊胆的想着粮食会不会被刮倒……
除此之外,你就算着急的头发都掉光了,也得等着这幼苗自己一点一点的开花结果。
终于,一年半载之后,到了验证的时候了。
这时候就又像是掷骰子一样,抱着围观科举放榜的心情,小心翼翼的查看自己的成绩。
倘若效果不佳,那便要从头再来。
可以说,种粮培育的整个过程,每一步都会让人血压飙升,
但很无奈,这本就是常态。
所以,叶知寒也知道。
即便是他对袁禾隆的培育方案非常认可,但什么时候能成功,这谁也说不准。
他能做的,只有给袁禾隆尽可能多的支持和鼓励。
剩下的,就要看他自己了。
……
粮食的事情暂时落地之后。
叶知寒就得把所有精力放在消化沙苏的工业体系上面去了。
回五院的路上,叶知寒便开始着手思考几个重大项目的分工。
归国的留学生人才,经过中科院和五院的研讨之后,陆续入职。
而沙苏援助的工业项目,也由中科院和五院分别领头建设。
电力、铁路、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中科院负责。
重工、军工、精密机械、无线电、核能等领域,由五院进行负责。
轻工业、民用机械以及矿业、机械加工等项目,五院和中科院合作进行。
基建项目,叶知寒不需要过问。
合作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民用工业可以在战时切换为军用工业而做的流程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