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知寒点头道:“我增重了许多,这几个月来也一直在锻炼。”
“到外面没人盯着你,也要自己注意身体。”
“一定的。”
“你是院长,不是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而是要学会调控分配,你想要五院不被你限制,就要学会多培养人才,多让人帮你分担,明白吗?”
“明白。”
“抗战的时候,我们平均四个战士才能分到一条枪;百济战争我们军工水平也远不如现在;但我们的战士都没有害怕过,也都打了胜仗,现在也一样,我们更加不会害怕,更加具有取得胜利的决心。你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我知道。”
子任同志一道又一道的叮嘱着,叶知寒只是简单的应和着,然后死死的看着那张申请书。
“在外面一定照顾好自己,多写信,但不要报喜不报忧,实事求是。”
子任同志终于拿起笔在申请书上签上了字,然后递给了叶知寒。
“什么时候走?”
“今天收拾一下东西,明天出发。”
子任同志点了点头:“看得出来,你是迫不及待了。”
“对了,”他道:“还有一件事,询问一下你的意见。”
“您说。”叶知寒小心翼翼的把申请书叠好放进口袋。
“丑国的报纸上出现了核潜艇的消息,我看很厉害嘛,你认为我们现在适合不适合研制核潜艇?”
“鹦鹉螺号?”叶知寒问道。
“对。”
“我认为暂时还不适合,”叶知寒道:“玲龙一号虽然解决了核动力部分,但是艇形以及操控设计、高强度艇体结构、远程水声系统、水下武器系统、水下空气系统、惯性导航系统对我们来说都还是难题。”
“虽然难,但如果决定要造,我相信还是一定可以造出来的。”
叶知寒语气坚定,但心里隐隐有些担忧,生怕子任同志将这一重任交付给他。
最后这段时间,远不足以造出来一艘核潜艇,他更希望争分夺秒的把精力用来铺设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