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齿轮一旦启动,便很难再停止下来。
中东的枪声响起,也就为这场二战之后最大规模的战争拉开了帷幕。
丑国迅速的部署好了作战方略的同时。
华夏也第一时间将兵力在以色列边境进行分配部署,进行着自己的战略谋划。
不少参谋向上谏言,称应该做好部署,承受住丑国的第一轮进攻之后再谋求反击。
也有人提议,我军背靠共产区,物资充裕,所以应当沉住气,与丑军拖延时间。
但总结而言,大多人选择了一条最稳妥的路。
以守待攻,或许很难快速的取得胜利,但却是更加稳妥的一条路。
不过,提议当即就被粟帅给否了。
粟帅非常明白进攻主动权的重要性,
也很清楚这场战争完全不同于以往,
当华夏站在进攻方的位置上时,其实战略上已经胜利了一半。
进攻成功和防守成功,虽然都是战争胜利的标志,但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百济战争、反侵略战争,这是华夏对外作战的两场重大战役。
尽管这两场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华夏也只是在国际社会上完成了正名。
因为归根结底,两场战争的本质还是反抗,而非彰显武力。
所以想要树立威名,这一次华夏需要的是主动出击。
尽管会比先守后攻的战略要冒险许多,
但这依旧是必须要走的道路。
其实这也是中东对峙重启粟帅统领全军的主要原因。
若在全军上下寻出一个如韩信那般可以在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下作出诡谲多变的决策的将才。
恐怕唯有粟帅了。
虽然五五年授衔并未提至元帅。
但并不是说他的战功不够资格。
刘曾评价他“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华夏的战略家”。
自人类诞生起,为了掠夺生产资料,战争从未停歇过。
所有参与军事博弈的人,都可以称之为军人。
不计其数的军人之中也会诞生许多精英,如冲锋陷阵的将、运筹帷幄的帅。
而这些将帅之中,能称之为名将者,古往今来也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