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场。
这次是要连考两天,题量也大了很多。
主要考策论,问:边境有倭,如何安稳?
另外还有三题。
一题为,税。
一道律法题。
一道数算题。
沈书凡先把律法题和数算题写完。
草稿和誊写好的考卷都装进了自己的考篮里,又觉得不安稳,拿出一个油纸包了一下。
然后才重新看向那两个很费脑子的题。
有的时候,字越少,越要重视。
策论题的这个:边境有倭,如何安稳?
如果单看字面意思,那就是外抗倭,内安民。
再加上这恩科以及第一次出现的武考,肯定很多人的第一想法都是选择以武治安。
这么解题不一定会得高分,但肯定没大错,
可沈书凡却知道皇宫的那位是要卸了大舅舅的大将军之职的。
显然那位不是不信任大舅舅,而是想要收权。
更确切的说是:重文轻武!
他认为姜家这个大将军可有可无。
显然不是有多重视有倭没倭的,而是重在后面的‘安稳’二字。
下一题为‘税’。
就更好理解了。
在前来赴考的时候,已经听爹和族长他们念叨过多次。
今年有可能会加税!
因为县衙已经派人到各个镇村打过招呼,让他们多留出来一成的粮食缴税。
章大人这些年都是这样做的。
只要有加税的可能都会派人提前打招呼。
你们不听不留没事儿,到时候税缴不上来,捕快差役的去强征就不能怪他这个县令不当人了!
而且这只是粮税,很大可能还有人头税,这里面就有着徭役。
据说其中有一年出银子顶徭役的太多,那一年朝廷进拉要求不允许用银钱。
也就是说各家的徭役必须出人去干活!
徭役,干活其一,役者其二。
万一征收的是修城墙挖河道这样的又累又危险的活计,百能去一都是有的。
一百个人干活,至少会有一人丧命!
也因此,谈起徭役都是人人色变!
沈书凡和沈庆远他们都是断亲单分出来了。
如若今年真有税赋徭役,不管哪一个,都不是他们两家能接下来的。
所以,必须拿个好名次,考中秀才。
而解题,答题,能答到主考官、阅卷官等人的眼里非常重要!
两个题,沈书凡的草稿写了一张又一张。
酉时,天色渐黑。
差役给每个考生发了一支蜡烛。
“小心火烛!”
“燃尽不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