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建学校

“恰巧您今天过来,不然改天我也要去找您。咱们厂里的很大一部分工人这几年都在城里安家生子,上万个家庭,孩子上学就是一件麻烦事。

咱们工会是不是也该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之忧呢?

我有个想法,让咱们基建科筹建厂校,覆盖小学初中,还要建一个幼儿园,学前班。

方便咱们厂里职工孩子就近入学,厂里也能适当补贴一些,缓解厂里职工孩子就学的经济压力。

还有像您家的情况,可以把嫂子安排进学校当幼儿园老师嘛。

您先别反对,这不是针对您一个人,现在招工规模小,这学校建起来,后勤这块也能帮厂里职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

轧钢厂占地方圆几里,和一个小型县城差不多,学校,医院,商店,都是从无到有。

这些东西并不是一开始国家统一规划,国家还管不了这么细,也没那么多钱。

都是各企业依据单位的具体情况,申请开办,招工也一般是内部员工家属优先。

所以何雨梁的想法,完全是合理合规,也在他的权限范围以内。

“这是件好事儿,我代表工会,代表全厂职工,感谢厂长。只是我家那口子的事儿再说,优先那些困难的职工家庭吧。”

“行啊,只是又要麻烦您,统计下全厂的适龄儿童,和基建科那边商量下学校的规模和选址,到时候把报告交上来,我去申请物资和编制。”

工人的建设热情并不是平白无故就出现的,以厂为家不是两句口号。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厂里想要工人死心塌地,首先就得替工人考虑,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这是何雨梁在东北三个月的切身感受,也是他再一次的成长。

上班为了啥,一家人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下一代的教育。

把工人的问题解决了,以厂为家根本不需要号召,一家人全维系在厂里,能没有归属感,能不把厂当家吗?

“作为一个党员,作为工会主席,这些都是我分内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