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现场,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负责挖掘河道,一锹一铲,将泥土奋力抛出。
经验丰富的工匠们则专注于修建堤坝和水闸,他们手持墨斗、曲尺,仔细测量,精心雕琢每一块砖石。
妇女和老人也没闲着,有的在一旁帮忙运送工具,有的为辛苦劳作的人们烧水做饭,送来热气腾腾的饭菜。
工部尚书何正德每日都穿梭在施工现场,神色凝重,时而驻足指挥,时而与工匠们交流。
看到一处挖掘进度稍慢,他立刻上前询问情况,调度人手,保证施工节奏。
“大家加把劲!”
他扯着嗓子喊道。
“早日建成运河,大伙都能过上好日子!”
夜晚,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工棚中稍作休息,虽然疲惫,但谈论的话题依然是运河。
“听说这运河通了,咱这儿的货就能卖到京城去,能多挣不少钱呢!”
“是啊,以后出行也方便了,咱老百姓可真是沾了陛下的光。”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在这片忙碌的土地上,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正参与一项改变大秦命运的伟大工程。
京南大运河的开工,对各地老百姓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以往,他们守着家中薄田,收入微薄,还时常要看老天爷的脸色。
如今,家门口就有了打工赚钱的机会。
苏长青下令征召的所有工人都能领到饷银,这让大家的生活有了盼头。
“以前啊,一年到头在地里忙活,也就勉强够一家人糊口。”
在工地上劳作的张老汉,一边擦拭着额头的汗水,一边感慨。
“现在好了,出来做工,一个月能挣不少钱,家里日子能宽裕些了。”
他的儿子在一旁笑着接话。
“爹,等发了饷,咱给家里添些新物件,再给娘扯几尺布做身新衣裳。”
随着工人们陆续拿到饷银,各地的集市热闹起来。
小饭馆里,工人们收工后聚在一起,点上几个热菜,喝着小酒,欢声笑语不断。
布庄里,妇女们挑选着心仪的布料,脸上洋溢着幸福。
钱庄里的钱不再只是安静地躺着,而是随着人们的消费,流入各行各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这一世纪大工程,预计耗时两到三年,动用工人超过五百万,变相扩充了五百万个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