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寻求的治国理念,寻求的真正君主,就该是这样的。
所以我留下了。
往后很多年我都庆幸这个抉择。
王上十六那年,殷灵毓入秦,而我记忆犹新,我害怕自己被取代,害怕自己的心血和努力付诸东流。
所以最开始,我对还是殷珏的殷灵毓警惕而抱有竞争心态。
所谓民家,其实最开始我不赞成,六国也不采纳,所以,我对王上毫不犹豫的信任她是抱有嫉妒的。
但她完全不在乎,坦荡,温和,且能理解我的很多思想,她虽秉承民为本,却不否认他家之长,言辞总是恳切又带着力量。
面对她拿出的秦纸,舆图,我的那点微妙的嫉妒也偃旗息鼓。
她的确很值得。
所以我虽然还是总想和她比一比,却也会配合她与王上,一同构筑一个强盛的,统一的王朝和未来。
后来我们重新商定秦国的律法,她和师弟有时候会吵起来,然后两个人也不说话,把笔在那秦纸上写的飞快,看的我好笑不已。
那是段十分快乐的时光。
其实她应该不太喜欢打仗,她总是追求最小的伤亡,最小的代价,其实这是有些可笑的,但她真的做到了,比如会为战俘找好出路,会为平民谋取安定生息。
虽悯世却不迂腐。
如果我也只是平民百姓,我想我亦会如她所言,爱国护国。
但我不是,我才不甘于当一个无足轻重的,浑浑噩噩的小官。
我并未掩饰过我对地位和权力的渴望,它们与我的理想理念一起构筑了我李斯。
所幸我遇到了王上,能理解我,认同我,满足我的野心勃勃,与我一起开疆拓土,一点点描绘一个大秦的宏图。
然后也遇到了殷灵毓,在我诸多的构成中又增添了一些属于民家的色彩与光辉。
李斯从哪里来?
李斯亦从民中来。
殷灵毓走之后,王上默然许久。
其实谁都一样吧,师弟,老师,还有其他人,谁不遗憾。
我么……我愿意在此落笔,其实亦已说明了许多东西。
但事实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月有盈亏,天有四时,此乃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