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韦国强总是支持卓西度的,他翻到预算页,笑道:"西度,第一年投入两亿美元,这没什么难度,我赞成!"
"而且生命科学研究回报周期长,风险极高。"财务总监林小芸却疑惑道。
卓西度微微一笑,"正是因为回报周期长,所以必须现在就开始布局。十年后,二十年后,当卓然长大成人时,我希望他能继承的不仅是一个商业帝国,更是一套能够改变人类命运的技术体系。"
会议室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老板话语中的决心。
"我已经物色了几位关键人物。"卓西度按下遥控器,投影仪显示出三张照片,"哈佛医学院的李维宁教授,诺华制药的玛蒂娜·施密特博士,以及东京大学的干细胞专家田中健一。我将亲自去邀请他们加入。"
林子豪举手问道:"老板,这个生命科学研究院具体研究哪些方向?"
"四个核心领域。"卓西度切换幻灯片,"基因工程、神经科学、抗衰老研究和生物制药。初期重点放在基因治疗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上。"
会议结束后,卓西度立即启程前往美国波士顿。十二月的哈佛校园银装素裹,医学院的实验室却依然灯火通明。在一间堆满论文和实验器材的办公室里,他见到了李维宁——一位四十出头的华裔神经科学家,因其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方面的突破性研究而闻名学界。
"卓先生,久仰大名。"李维宁推了推眼镜,语气中带着学者的谨慎,"但我不明白,一个科技巨头为何会对基础医学研究感兴趣?"
卓西度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公文包中取出一张照片——那是刚满月的卓然在苏晚晴怀中的合影。
"这是我的儿子,李教授。"他的声音异常柔和,"我希望他能拥有一个父亲陪伴的更长久、更健康的童年,也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如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维宁愣住了,他没想到会听到这样的回答。
"我知道您的研究。"卓西度继续道,"您发现了tau蛋白异常聚集与认知衰退的关联性。我的提案是:由卓氏全额资助您建立一个世界级神经科学实验室,配备最先进的设备,招募全球顶尖团队。您将拥有完全的学术自由,我们只要求优先转化权。"
"为什么是我?"李维宁问道。
"因为您不仅是个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个敢于挑战常规的思想家。"卓西度直视对方的眼睛,"三年前您那篇被《自然医学》拒绝的论文,关于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清除异常蛋白的设想,我认为那才是真正的突破方向。"
李维宁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钦佩。那篇被主流期刊认为"过于激进"的论文,竟然被这位中国企业家仔细研读过。
两周后,卓西度飞往瑞士巴塞尔。在诺华制药总部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基因治疗专家玛蒂娜·施密特听完他的提案后,直截了当地问:"卓先生,您是否在追求永生?"
卓西度啜饮了一口黑咖啡,缓缓摇头:"施密特博士,我不追求永生,那违背自然规律。但我相信人类寿命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健康、有质量的生命延长,这才是科学应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