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讲到徐吉标带着 60 把斧头在小魏湾村造船的情景,那场面热火朝天,至今仍历历在目。
小魏湾村本是巢湖边上宁静的村落,因着造船一事,瞬间热闹非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徐吉标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这三条船对于新四军在巢湖地区的战略布局意义重大。所以,从一开始,他就全身心投入其中。
60 把斧头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随着船木工们有力的挥动,有节奏地起落。“咚咚咚”的斧凿声,仿佛是奏响在小魏湾村的激昂战歌。徐吉标穿梭在忙碌的人群中,时而帮忙搬运木料,时而给船木工们递上一口水,还不时与他们交流造船的细节。
魏木匠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站在一旁指挥着众人。他的眼神中透着专注与坚定,对每一块木料的选择、每一个榫卯的衔接都严格把关。在他的指导下,造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大丝网”“马远湖”“大黄烧”三条船的雏形逐渐显现。船木工们的汗水,挥洒在每一寸木料上。他们知道,自己打造的不仅仅是船,更是新四军在巢湖作战的有力武器。
为了让船能尽快下水,徐吉标和战士们不仅参与到体力劳动中,还时刻警惕着周边的情况。毕竟,在这复杂的局势下,日伪顽随时可能来破坏。他们轮流放哨,确保造船工作不受干扰。
在休息间隙,徐吉标望着逐渐成型的船只,心中充满了期待。他想象着,当这三条船下水后,在巢湖上乘风破浪,运送着枪支弹药、传递着重要情报,为抗战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也清楚,前方还有许多困难等待着他们。如何保证船只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如何应对敌人可能的袭击,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但徐吉标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他与船木工们、战士们相互鼓励,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完成这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在小魏湾村的这片土地上,他们正用双手铸就着抗战的希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这一天,日落黄昏。余晖如血,洒在小魏湾村的造船工地上。忙碌了一天的众人正准备稍作休息,沉浸在对未来憧憬与疲惫中的徐吉标,不经意间抬眼,却惊见张家三姐带着一儿一女,出现在工地边缘。
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徐吉标手中的工具“哐当”一声掉落,他瞪大双眼,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张家三姐看上去清瘦了许多,脸上写满了疲惫与沧桑,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毅。孩子们紧紧拉着母亲的手,眼中满是好奇与怯意。
周围的船木工和战士们也察觉到了异样,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投来诧异的目光。短暂的寂静后,工地陷入了一阵低声的议论。
徐吉标定了定神,急忙朝张家三姐走去。每一步,都仿佛有千钧重。他张了张嘴,却不知该从何说起。
张家三姐看着眼前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丈夫,泪水夺眶而出。“这些年,你到底去了哪?我们娘儿仨找得你好苦……”她的声音带着哭腔,满是委屈与思念。
徐吉标满心愧疚,嗫嚅着:“三姐,我……我一直在这为革命做事,实在对不住你们……”
面对如此场景,在场众人心中五味杂陈。大家都明白,在这动荡的战争年代,许多家庭都被迫离散,承受着难以言说的痛苦。
而此时,胡常英恰好从附近赶来给徐其彪送些生活用品。当她看到这一幕时,脚步猛地顿住,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她手中的篮子险些掉落,心中如遭雷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