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马长炎和赵鹏程率部势如破竹,成功解放了含山与和县,革命的胜利果实不断扩大。
元月二十八日,正是农历年三十。被解放的地区处处洋溢着喜悦的氛围,百姓们张灯结彩,喜笑颜开,用自己的方式庆祝着来之不易的和平。然而,就在这阖家团圆的日子里,五地委接到江淮区党委的电报,命令程明远迅速前往合肥,参与至关重要的渡江战役筹备任务,并安排方志民陪同护送。
程明远不敢耽搁,当即和方志民及随行人员乘坐仅有的一艘小火轮,朝着合肥进发。当天下午,小火轮缓缓抵达合肥坝上街,从东门码头上岸。孙仲德、谢忠良、饶守坤等早已带领一行人在码头迎接。
年三十下午 5 点钟,街上行人稀少,整座城市在节日的氛围中透着一丝宁静。程明远和孙仲德一行有说有笑地朝着合肥东城门走去。因为孙仲德等人都身着军装,门岗顺利放行。而程明远由于穿着半件棉袍,门岗将他拦在城门外,不让进入。孙仲德一回头,发现程明远被卡住,不禁冲着执勤的小战士说道:“这是自己人,你不让他进,我们还怎么共事!”小战士得知是误会后,赶忙放行。
进了东城门楼后,一辆美式吉普车早已等候在那里。孙仲德笑着对程明远说:“老程啊,这军装还是得穿,不然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程明远也笑着点头,表示以后会注意。此刻,他们深知,虽然一路历经艰辛取得了诸多胜利,但更大的挑战——渡江战役即将来临。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程明远将在合肥与战友们携手,为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开启新的奋斗征程。接下来,他们又将在渡江战役的筹备工作中面临哪些难题?如何突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取得最终的胜利?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等待着他们去勇敢探索与拼搏。
1949 年初,三大战役的硝烟刚刚散去,历史的车轮驶至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程明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紧急调往合肥参加军事会议。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而热烈。上级首先传达了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番号的重要指示,这标志着人民军队向正规化、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随后,着重分析了三大战役结束后的局势:国民党主力大部已被歼灭,残余兵力虽还有 220 万人,但我军总兵力已达 400 万人,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然而,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面假意与共★★进行和谈,妄图以此争取时间;一面紧锣密鼓地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挡我军南进。美国也妄图干涉中国内政,要求国共两党划江而治。此时的北平,和谈桌上双方已无诚意可言,但共为了争取政治主动,始终保持着高姿态。
蒋介石利用和谈的幌子,加紧军事部署。汤恩伯的京沪杭警备总部以 75 个师及江防部队共 45 万人,布防于江西湖口至上海间,重点置于南京、上海一带;华中剿总白崇禧部则以 40 个师及江防部队 26 万人,布防于宜昌至湖口间,防守长江中段。此外,国民党还将海军江防舰队和第二舰队置于长江中下游,集中数百架飞机,分别部署于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支援陆军作战。
面对敌人的阴谋,中★★央在北平和谈的同时,积极筹备渡江作战。中央责成华野总代总司令员粟裕同志,精心制定渡江战役实施方案。敌人想拖延时间加强江防,而共★★向来不打无准备之仗,同样需要时间来完善作战计划。这无疑是国共两党最后的决战,双方实力虽已有变化,但谁能争取到更多准备时间,谁就能抢占胜利的先机。
对于渡江作战而言,诸多关键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多少兵力、多少枪炮弹药,这都需要精确计算。而从宜昌到上海千里长江沿线,需要多少船只?选择哪些滩点登陆?粮食又从何处筹集?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难题。因此,中央要求长江沿线各地方政府给予大力支援。湖北、安徽、江苏三省迅速响应,担负起渡江支前总动员的重任。
程明远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回到驻地后,他将如何组织当地力量,为渡江战役提供有力支持?在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决战中,又会发生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而在国共双方紧张的对峙与筹备中,和谈的局势又将如何发展?一切都在这风云变幻的历史时刻,等待着揭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