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风波虽然暂时平息,但李腾肩上的压力却有增无减。他对上百户椒农许下的承诺,像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镇政府内部,以刘长根为首的一些人正冷眼旁观,等着看他如何兑现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外部,时间的流逝正一点点消磨着那些农户本就不多的耐心。
就在李腾几乎要陷入绝望,开始认真思考是否真要向宋知远求援,甚至做好最坏打算的时候,转机,却在山重水复处悄然萌发。
第一个转机来自他几乎已经不抱希望的人脉网络。在连续打了无数个电话,托了无数层关系之后,他的一位在邻省某大型食品加工企业担任中层管理的大学同学,终于给了他一个相对积极的回复。对方公司在生产调味品过程中,确实需要大量干辣椒作为原料,虽然对品质有要求,但价格可以商量,关键是需求量不小。
“老同学,你这可真是雪中送炭!”李腾在电话里难掩激动。
“先别谢太早,李镇长。”同学在电话那头笑道,“我们也是按市场规矩来。价格肯定比市场高峰期低不少,而且我们需要先派人过去抽样检测,符合我们的标准才行。运输费用也得你们自己承担。”
“没问题!只要肯收,价格好商量!检测我们全力配合!”李腾毫不犹豫地答应。哪怕价格低,只要能把这部分积压的库存变现,就能极大地缓解农户的燃眉之急,稳定住局面。
他立刻将这个好消息在镇长办公会上进行了通报。刘长根听后,只是不咸不淡地说了句:“有销路是好事。不过价格压得太低,运输成本又高,算下来农户也拿不到几个钱,别到时候忙活一场,还落埋怨。”话里话外,依然带着唱衰的意味。
李腾没有理会,他亲自负责对接,安排企管办和农技站的人配合检测抽样。同时,他指示各村迅速统计确认愿意以此价格出售的辣椒数量,并开始组织货源、联系运输车辆。这个过程繁琐而具体,需要极强的协调能力,李腾几乎事必躬亲,确保环节不出纰漏。
就在外部收购紧锣密鼓进行的同时,第二个,也是更具潜力的转机,在镇农技站那个安静的角落里孕育成熟了。林雪在接到李腾交给她的任务后,几乎是不眠不休,查阅了大量资料,利用农技站简陋的设备,反复进行小批量试验。
这天下午,她带着几个玻璃罐,有些紧张又有些兴奋地敲开了李腾办公室的门。
“李镇长,您让我研究的辣椒加工,我……我有点初步想法了。”林雪将几个玻璃罐放在桌上。罐子里装着不同形态的辣椒制品:一罐是暗红色的粗辣椒粉,一罐是油亮鲜红的辣椒油,还有一罐是浓稠的、带着颗粒感的辣椒酱。
“这是我用咱们本地辣椒试做的。”林雪介绍道,“辣椒粉工艺简单,主要是清洗、烘干和研磨,能消耗大量原材料,保存期也长。辣椒油和辣椒酱工艺复杂一些,需要搭配菜籽油、豆豉、蒜蓉、食盐等辅料,但附加值高,如果味道好,会有市场。”
她打开辣椒酱的盖子,一股混合着咸香、蒜香和醇厚辣味的独特香气立刻弥漫开来。“李镇长,您尝尝?我调整了好几次配方,觉得这个口感最好,辣而不燥,咸香适口,很适合拌饭、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