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页

“就我这点水平,宣传部肯定是不会要的,不是要写心得体会吗?总要找些理论依据。”

周义华讲陆政东这么说,笑了一笑道:

“看到你们这样认真,我也感到紧张了,算了,我也回去准备去……”

陆政东重点论述的就是在国有企业上要“抓大放小”。“抓大”,就是集中精力抓好一批关系国家命脉、体现国家经济实力的大企业集团。

“放小”,就如同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所指出的那样,把一般扭亏无望的、产品没有市场的国有小企业,或者兼并,或者承包,或者卖掉,或者破产。

除了理论上的依据之外,陆政东也找了现实依据是,现在市属县属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而且回天乏力,这些企业都是“太阳下的冰棍”,不改制,现在还苦苦挣扎的市属、县属国有企业必将资不抵债,停工停产,工人生活无着落,最终结果就是引起社会动荡。

所以在实施“抓大放小”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把这样一大批效益低下甚至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县级中小型企业,实行改制,剥离出国有序列,成为私营企业。

这样私营企业在国企改制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巨大空间和新的发展机会,实力大增,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

而在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的倾力扶持,对国企实施财政优惠、直接投资、股市融资、债转股、免去债务、资源倾斜、准入制度、安排冗员下岗等诸多举措,给这些企业松绑,国企轻装之后,这样让留下来的国有企业实力不断增强,资产规模增加,资源更加集中,企业越做越大。让国有企业从九十年代开始的历史性低潮中走了出来。

这样是一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事情,从而在整体上形成合力,促进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陆政东所讲的这个虽然没有提出一个名词,但实际也就是国退民进,为了不给其他人留下攻击的靶子,陆政东又在如何防止在改制过程中应该注意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进行了一些论述,特别是管理层收购(bo),陆政东更是提醒要注意。

所谓管理层收购(bo),是指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通过融资来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使企业的原经营者变成企业所有者的一种收购行为。作为一种新的资产重组方式,bo起源于欧美国家,渐渐成为世界范围特别是发达国家改善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法宝。就连俄罗斯、东欧等国家,bo也被用来加速其经济的转型。

但国内显然国情不同,当前国内对管理层收购运作的法律法规不是没有就是缺乏可操作性。在企业内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股东缺位”的情形下,很难对管理层收购形成制约,贸然实施管理层收购,就很容易出现想国企管理层方设法压低收购价格以降低收购成本、操纵企业利润分配以缓解还款压力或者通过高额派息分红等手段尽快使自己所持有的股票变成现实收益、利用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的产权虚置,内外勾结压低收购价格,贱卖国有资产或集体资产;隐匿、扭曲应披露的信息以逃避监管通过暗箱操作达到损公肥私的目的等等自买自卖、损公肥私的不法行为,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现在bo在国内才处于刚刚萌芽状态,但在进入新世纪,一场被传媒称为“郎顾之争”的论战,媒体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不少学者、企业家、股民、网民也跟进参与论战。一时间,风起云涌,波诡云谲,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权力支配、暗箱操作、法规不全、国资流失、职工及债权人权益受损已经成为当前国企产权改革的拦路虎。无论是“挺郎”者还是“倒郎”者,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谁也无法绕开也不容回避的事实:国有资产已陷入流失危机,之后国家才进行规范,并全面叫停大企业bo,但争论却是一直持续了很久,支持bo的一些经济学家甚至成为“人民公敌”。

所以陆政东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很慎重的提出要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