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中,一定要注意成本这个概念,不是普通意义上说的建设成本。而是广意上的城市发展成本。二十年前,甚至是十年前,我们都没有条件考虑这个。但现在,我们有条件了。有条件了,就得去做,不仅在于是把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更在于把城市定位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不能搞成城市的改造才进行了三五年就又要大动干戈甚至是推倒重来!”
掌声徐徐响起。或许正应了先前那位副主任的话,陆政东最后所言,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高屋建瓴……
陆政东在绵西忙碌着的时候,很意外的收到一份邀请——参加一个青中年经济学者研讨会。
陆政东电话询问吴教授才得知,这个论坛,并不是官方发起,仅仅是由国内一些半官方的研究机构或者学术单位发起的,虽然这样,并能说明其不重要,之所以采用这样不是官方的名头来开这次会,实际上也是因为讨论的问题涉及到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为了不显得那么瞩目,所以才想到这样的办法。
对于与会人员的资格是本着不讲关系、不讲学历、不讲职称、不讲职业、不讲名气,凭论文水平确认代表资格,陆政东能够得到邀请,倒不是因为他很年轻就是市长身份,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另外一个身份——吴教授的学生,以及他在去年发表的那篇关于经济问题的文章以及那篇获得优秀论文奖的毕业论文。
陆政东明白这是一个机会,这样苛刻得近乎于铁血的标准,在向来官本位主导的思想中绝对是一次突破,能够入选者,其实也就是对其经济观点和思想的一种认可,更何况这又是一群正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经济界的后起之秀的聚会,中央最高机构肯定会以各种形式予以关注……
陆政东在把绵西手头的工作安排好之后,就准备着去临近浦江的平湖,不过在去平湖之前,还是去了杨璐那里一趟。
“什么事这么神神秘秘的啊?电话里说不行,非要我亲自跑这一趟?”
陆政东一边看着杨璐忙着给他又是递鞋,又是倒茶,有些纳闷的问道:
“就是想我了,也不会这样神神叨叨的吧?”
“我可不敢耽搁你这个大忙人的正事……”
杨璐一边说着一边扭捏着,看着陆政东,似乎有些不大好说出口。陆政东不由道:
“这可不是你的作风,到底是什么事儿,说吧。”
杨璐还是有些犹疑,一时没有言语,好半响才语问道:
“政东,说实话,你对我们这样做企业的从政有什么看法?”
陆政东狐疑的望着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