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一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出了问题或者偏差,各种意见乃至责难、批评也会接踵而至,周书明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不愿出头,i可进可退,做出那样的反应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这是陆政东不愿意看到的,没有周书明这个一把手的明确态度,很多事情就很不好办,就算把马英华推上他想推的位置,马英华办起来也非常的勉强和别扭,做起事情来也是会很难顺畅。
所以他必须要把周书明明确表明态度,为了这个,他必须要打破周书明心里的那点幻想,首先是安楠的问题现在不仅仅是省里的问题,而是中央的规定动作,这个事情办得不好,省里其他的领导还有回旋的余地,而周书明和他作为省里的一二把手,根本就无路可退,周书明就算把他顶在前头,这也无济于事。
其二是把各种关于安楠问题的观点都摆在桌面上,把各种解决安楠问题的想法都亮明,和马英华一起提交的关于如何解决安楠问题的还有其他部门和人员所做的计划,然后,他委托周若山和政策研究室的同志分别在退下来的老同志和在职领导干部中召开了一系列的座谈会,并和周书明一起,召集省计委省经贸委的同志进行商讨。
而省委组织部也紧锣密鼓的在遴选着安楠班子主要领导的适合候选对象。
有分析有比较,孰优孰劣,在这样的比较中,谁的观点更适合,谁的办法更有利于解决安楠的问题在激辩中虽然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但主要的意见逐步得到明确,马英华所提出的意见建议和解决安楠的一揽子计划是所有人中最可行的。
而在组织部所提交的这些候选人中,有能力的未必有管理大企业的经验,而有过大企业管理经验这一点对安楠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要解决安楠的问题,安楠矿业集团就不能不解决,这一下就让很多人被排除在外,这样选来选去,马英华无疑在候选人选中最具备优势:熟悉安楠,对安楠矿业集团也非常的清楚,也有一定的能力和魄力,当然其缺点也是众所周知。
这样做就是让捋清了工作思路,让他看清按马英华的想法起码是可以解决安楠目前存在的某些问题的,最后促使周书明考虑把马英华放到安楠市委书记上的可能性。
而为了考察马英华是不是有这个能力承担这样的重担,周书明也需要再最后确认一次,所以才有今晚的这趟喝茶之行。
至于这样的谈话,(或者叫特别的考察更为贴切些),要放在马英华家里,而不是省委或者其他地方,周书明显然是不想对马英华做出最后的确认前让这事闹得沸沸扬扬的,他和陆政东来这里,都没带秘书,也就司机和警卫同行。
谈话持续的时间很长,主要是马英华在讲,特别让周书明高兴的是,通过这样最直接的接触,周书明所了解的马英华和道听途说的信息有很大出入,无疑,马英华是有些执拗,有些太冲,但还有非常的胆魄和提出解决问题措施的能力,同时还有实行这些措施的非常决心,更为关键的是马英华有过几年的市长经历,虽然当过市长未必就合格的市委书记,但从马英华表现出来的一些东西可以看出,马英华还是具备较强的统筹全局的视野和能力。在看到这一点的同时,这也促使周书明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但对于外界而言,对于安楠市新的市委书记人选有过很多版本的解读,不过在他们看来,马英华基本已经是没什么希望了,因为从省里最近的种种动作看,省里是要启用马英华,但估计去向是省政策研究室做个副主任,当然后面肯定是带正厅级括弧的,这一点从周书明和陆政东多次让其主持政策研究室关于安楠方面政策的研讨,让他们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不但是这些局外人,就连詹继东也摸不准周书明到底是一个什么心思,他是清楚陆政东是在力推马英华,按照通常,周书明是绝不会让陆政东染指到市委书记这样地方一把手和重要的省直一把手的调整的,因为这个口子一开,就很难堵住。
但是周书明的态度又不像以前那么坚定,显得很暧昧、模糊。
摸不清周书记的主要意图,这对詹继东来讲就显得有些挠头,马英华的任用与否在詹继东看来只是小事一桩,更重要的是这件事背后的东西,周书明到底是迫于压力,对陆政东真的做出重大让步,还是因为周书明和陆政东在安楠的问题上目标一致,暂时达成某种默契。
这两种想法在外界看来似乎没什么区别,在他这样的局内人看来,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所以在这样的事情上千万不能表错态,表错态那就会极为被动……
詹继东想了想犹豫再三,终于拨通了周书明秘书梁先学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