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周书明也算是看清楚了詹继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至于梁先学,这就更让周书明心痛,如果梁先学跟他的时间不长,他倒也没什么,可恰恰相反的是梁先学在他身边工作了好几年,而跟了自己这么久在自己还在任上就背叛了自己,幸亏这样的背叛还没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不管如何这一点很值得自己反省。
来自对手的枪林弹雨固然厉害,但远不及来自内部,特别是亲近之人的伤害来得可怕,内部的亲近之人了解自己,而且自己又没有任何的防备,背后给自己一枪,到时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本来出现了这样的事情梁先学是要滚蛋,滚得越远越好。
可是周书明稍微冷静一点之后却知道,梁先学现在是不能滚蛋——因为詹继东,也更因为他自己。
周书明很清楚贝湖眼下的局面对他来讲很不利,这个时候如果詹继东因此又和他完全闹翻,那对于他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
突然一下动梁先学显然会让外界猜忌,这样的丑闻要是传了出去,恐怕也会让他沦为千古笑柄了。
这两人做了这档子勾当他却不能动这两人,对于周书明来讲,这简直比吞下两只苍蝇还要让他难受。
可是这事还是得忍!
官场要诀之一,就是要能忍,仅仅只是像韩信一样,能忍胯下之辱,那是远远不够的。韩信就因为小忍而不能大忍,最终被刘邦给灭了,身在体制中,绝对需要大忍,就算人家将刀架在了脖子上,该忍的,还得忍,必须要忍到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契机再来收拾这两人,在这之前还得稳住这两人……
詹继东在京城呆的时间越多,接触京城的各方人物越多,见识得越多,很多事情也就越是有了想法,对于自己原来的一些坚持,他自己都觉得很傻。就比拿帽子换钱这种事,在如今的官场,要看怎么说了。
某个人,明明是要提拔的,他给你送了点小小的礼品,你也收了,算不算拿帽子换钱?就算事前不送,事后,也是要送的。那看起来就不像是拿帽子换钱,而是人情来往。可实际上,假若你手里没有抓着一堆的官帽子,哪个和你有人情?又哪个愿意和你来往?
事实上,哪一顶官帽子的产生,又不是拉动了一堆金钱在滚动?这个不拿那个不拿,总会有人拿的。每次大的人事变动,其实也就是常委们在分果果,你几颗我几颗。
说得好听点,这些要提拔的都是难得的人才,符合提拔任用干部的标准。问题在于,帽子就只有那么几顶,符合提拔标准的人却有很多。僧多肉少,永远是官场常态。而帽子又分散在各个常委的手中,某些人要去争取那极其有限的名额,怎么办?
自然就得拿钱去买了。区别只是直接买和变相买,完全不需要掏钱送物的,大概只有三类情况,一是此人所干出的政绩,足以封住所有人的口,不提拔此人,更高层的领导可能认为你这个班子有眼无珠,如此人才都看不到。
另一种是你和某个领导的交情极其深厚,已经深到了只需要感情而不需要任何润滑剂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