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页

“不会低,会有五百斤以上吧。两季加起来,有个七百多斤,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共和国第一个成功再生稻丰收的收割,令农学专家们个个都很期待,他们来这里,就是亲自来参与并见证历史时刻的。

第二天一早,大家在县委的食堂吃过稀饭馊头,一行人开着车,浩浩荡荡的出发。这次,县委的领导们也自然随行。县委书记,管农业的孙副县长,还有农技站赵干事,都兴奋前往。

第050章 见证产量奇迹2

清晨,王家大院里面!王平家的屋檐口下,放着三张木质的四方形农具,一米以上见方这是农村里面特有的木质农具:拌桶,一种比较古老的脱粒农具!

“这是什么?”娄子素吃惊的指着一个四方形的木质农具,这个农具就好像一个四方形的小船,农具的四角,有巴掌大的四个握手,如农具的四只耳朵一般。

“拌桶!”杨昊部长笑道:“这是专门用来打谷子的农具,也就是土脱粒机。跟你在国外看见的机械收割机器完全不同,这是纯人工的农具。”

“这怎么脱粒?像个小船一样,我没有看见脱粒的任何齿轮。”

娄子素围着拌桶转了两圈。

“用人工脱粒,拌桶三边用苇席围起来,防止稻谷在脱粒的时候飞溅。在拌桶里面斜放一个木架子,两个男人手里拿着稻谷把,用力把稻穗击打在木架子上,稻谷因为撞击的力量,自然脱落在了拌桶里面。”杨昊部长笑呵呵的解释。对于娄子素,他很谦恭有礼的。

“素姐,昨天你没有听见稻田里面响起掸坪坪很有节奏的声音么?那就是在人工脱粒。”易思说道。

“刚开始我听见了,但是我们一出去,所有的坪坪坪的声音都停了,我只看见越来越多的人围着我们,却并没有看见什么拌桶和苇席,也没有亲眼看见人工脱粒。”娄子素说道。用手摸摸这拌桶,玉手握着拌桶的一只耳朵,用力一提,拌桶纹丝不动!

“这么沉?怎么弄到田里去?”娄子素吃惊不小。

“这拌桶一般都在百斤左右,你是肯定动不了的。”杨昊部长笑道:“看,王平领着人来了,看隔壁的邻居,又抬出一张拌桶来了。”隔壁王功福和老婆两个人,一人抬着拌桶的一只耳朵,从家里的堂屋大门里又抬出来一只拌桶。

“两个人这么抬么?田埂那么窄,怎么能走?后面的也完全看不见路。”娄子素虚掩着自己的小嘴说道,“那个大姐,比我还矮小,咋么力量大得惊人!”王家院子的人都忍不住笑了出剩这个洋气的女子,连拌桶都不知道,也真是少见多怪了,要不是王平说了这是他的什么素姐,大家没准就对她特反感。

“走罗!”王功福说道:“王家院子这一组的跟我来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