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皇上召见是好事,证明娘娘恩宠尚在,那些小浪/蹄子算什么东西?总不可能爬到娘娘头上。”嬷嬷在旁边低声劝着,哪有男人不好美色,更何况还是坐拥天下的帝王。
这话让孙皇后心里更加觉得恶心,她根本不想伺候那老男人。要不然不会在他刚表露出想让后宫添新人,她不仅没有丝毫拒绝,反而一口答应下来,甚至亲自替他物色美人,将人送到承明宫。
外头那些大臣还上书请求废后,批她这皇后当得不称职,无顾龙体安危,勾得皇帝夜夜笙歌,简直字字珠玑。但他们压根不知道做这些事是得了皇帝首肯,就算她从中牵线搭桥,有自己的私心,可如果没皇帝点头,那些女人能进得了承明宫?
皇帝舍不得处罚她,可不是因为多疼爱她,只不过是没了她以后,这些骂名没人承担,皇帝还想继续做他垂范千古的明君。
嬷嬷怕耽误时辰,催促了好几声,孙皇后才收敛起脸上神色,让宫娥伺候她换衣梳妆。
铜镜中的女人明明才二十五岁,但脸上沟壑纵横,犹如历尽沧桑,唯有双偶尔流露怨恨的眼睛,泄露出她心底情绪。都说孙家圣眷优渥,一连出了两任皇后,但只有她晓得宣和帝心中的龌龊心思。
大家都说他对她姐姐百般宠爱,可她小时候就听过姐姐跟母亲诉苦,姐姐身为继后,在后宫的日子并不好过,相比较起来,她是淑妃时日子兴许还能好些。至少在她是淑妃的时候,宣和帝的赏赐与偏爱都是当着众人面前展露的,等她成为继后这些不复存在。
那时候姐姐常说,宣和帝与孝昌皇后是年少夫妻,哪怕王家儿郎在朝中被人被挤压,王家只能落寞地退回澹州,帝后关系恶化僵硬,但谁都取代不了孝昌皇后在宣和帝心中的地位。
尤其是在孝昌皇后难产去世后,姐姐恍然明白,她只不是宣和帝树立起来的靶子,宣和帝最在意的还是孝昌皇后,孝昌皇后身后是有半朝之称的王家,有底气和宣和帝闹矛盾,而她和孙家只能靠皇帝恩宠度日。
姐姐整日里郁闷哀愁,自觉自己比不上孝昌皇后,甚至连累的原本顺遂安稳的孙家,不得不卷入朝堂争斗,爹爹一把年纪还得操劳奔波。
孙媛垂眸掩盖住眸底神色,可怜她姐姐到死都觉得她输的人是孝昌皇后,其实她输的从来都是宣和帝那颗冷酷绝情的帝王心。这人就是彻头彻尾的骗子,玩弄朝堂大臣,又将后宫女人玩得团团转。
或许他曾有过年少心动,孝昌皇后又是他嫡妻,他可能喜欢过孝昌皇后,但最终他最在乎的人只是他自己。
王家自来人才辈出,先帝第二任皇后出自王家,孝昌皇后亦是出自王家,宣和帝自然不能看着王家外戚做大,所以哪怕他刚登基,就封当时还是他王妃的王家女为孝昌皇后,但也是这一举措,导致孝昌皇后注定活不长久,也注定不能生下带有王家血脉的孩子。
孙家在京城根基不深,与其他人没有太大纠葛,宣和帝需要孙家这种无依无靠的朝臣,不论生死都在皇帝手中,无需担心会不会外戚专政。
现在她孙家只有不成器的哥哥撑着门楣,侄儿倒是好的,才及弱冠之年。在宣和帝眼中,孙家人丁不旺,掀不起大风大浪,只能听命于他。倘若孙家儿孙如同王家那般儿孙争气,她何必刚及笄就被逼做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