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见了玩鞭炮炸林子的,见了给人算姻缘被打的鼻青脸肿的,也见了自己炼制丹药服下之后脸都绿了,掐着嗓子叫大夫的。
白胥撇撇嘴,大概是群魔乱舞吧。
赚了一圈他脚都累了,好歹才见了个熟人,是那日镜渊先生带来的几位学生之一。
“白兄?你怎么现在才来?”
来人叫张之翰,见了白胥很是惊讶,他便是被何悄悄说太过于风趣幽默的那位,性子欢脱,见谁都能称兄道弟。
“张兄,这都是怎么回事?”白胥哭笑不得将一路所见解释给他。
张之翰闻言朗声大笑,拍了拍白胥的肩膀,“傻了吧,咱们书院就是这般。”
经他介绍白胥才知道方才见的前院的那些弟子都是鸿儒先生的弟子,镜渊与鸿儒虽为父子,但二人其实主张不同。
镜渊先生心思活络,主张自由论,认为学生不可死读书,更不可只育书。
于是大肆开展各种活动,任由他们挖掘自身潜质,百花齐放,在读经论道的同时亦能够寻到自身所喜好。
白胥听闻点了点头,倒是有几分道理,若是死读书不懂变通,怕是行不通的。
而鸿儒先生一本正经,主张学问严肃论,认为做学问当严格静心,如此疯闹影响心境,耽搁学业。
好像也非常正确,读书不静心,便会懒散,心有旁骛。
二人因此争执多年,谁也无法说服谁。好像谁都有理,又好像谁都有错,好在学术上的不同主张并未影响父子之间的感情。
所谓学术,终究都是殊途同归。
于是二人便约定,上午按照鸿儒先生的想法静心做学问,好好学文章,下午便照着镜渊先生的方式由学生们自由活动,完全放养式管理。